怎么跟孩子沟通,是为人父母者自我成长过程的一门必修课。
遗憾的是,大多数父母并不懂得沟通的技巧,结果是吃力不讨好——他们本意是希望孩子合作,结果却因话语中无意表露的轻视、不满、失望等等,招致孩子的抵触与不配合,甚至引发亲子矛盾。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和孩子有效沟通的技巧。
就事论事,而不是对孩子做评判。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 你走进孩子的房间,一眼看到凌乱的书桌上到处扔着画笔和纸张,东倒西歪的颜料瓶也全都被打开了,但孩子却跑到一边去玩积木。此时,你会说什么呢?很多家长会忍不住劈头盖脸朝着孩子大喊:“你这个孩子怎么回事?用完也不知道把画笔和颜料收好,真是白给你买这么贵的东西了,简直就是浪费。”
此做法并不能帮孩子改正行为,相反还向孩子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你是个坏孩子,孩子的自尊心会因此受到伤害。
不如试试采取陈述事实的方式,比如说:“宝贝,画完画要把颜料盖严,要不然它们会干掉的。画笔和纸张也收好,要不然别人都没办法用桌子了。”相信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上的不足,并及时纠正过来。
与孩子沟通时,要尽量避免从品行、能力等方面评判孩子,孩子不会因此产生负面情绪,也比较容易思考大人所陈述的事实,进而在行动上配合你。在此过程中,孩子自然也学会了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言简意赅地表达你对孩子的要求,而不是借机发泄不满情绪唠唠叨叨的说教,是教养孩子的大忌,也是父母常常会犯的一个错误。父母在对孩子提出要求时,一定要清晰、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孩子是独立个体,给孩子选择的自由。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父母越是严厉对待孩子,孩子要么反抗到底,要么迫于压力去做了,但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给孩子选择的自由可以让父母和孩子双赢。这种有选择的自由既让父母掌控了主导权,也不让孩子产生压迫感,他们也更愿意与父母合作。
用游戏方式与孩子沟通最有效。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的确如此,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在他们看来,所有事情都是游戏,甚至吃饭、睡觉也是玩。
游戏还是孩子解决矛盾的主要形式。通过游戏,孩子学习、模仿甚至模拟社会生活,并从中获取知识和经验。可以说,被剥夺了游戏权利的孩子是不完整的孩子,而善用游戏无异于掌握了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
值得一提的是,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会认为所有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感情、能活动的,因此我们常常看到这个时期的孩子会与玩偶说话,心理学上称之为泛灵心理。父母应顺应孩子的发展需求,抓住并利用孩子这个时期独特的思考方式,通过游戏的方式与孩子有效沟通。
如之前所说,沟通的本意是了解双方意图,并达成共识。父母作为话题的引导者和主导方,首要的是尊重孩子,倾听并理解孩子。因此父母一定要考虑沟通的时机、场合,还有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当时的情绪,并注意吸取过去与孩子沟通的经验。
如此一来,良好的沟通由此产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