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知道,绝大多数年轻人不能安下心来吃一顿早餐,尽管只需要10分钟。他们更愿意走在路上吃或站在公交站牌前吃。
早餐是那样的重要,有很多人甚至不吃早餐。
一天之始的这顿饭,要么吃的马马虎虎,要么直接忽略。
他们认为吃早餐浪费时间,用这些时间读一篇文章、看一段小视频或为一天的工作做准备似乎更有意义。
但请你相信我,如果每天能不慌不忙地吃完一顿早餐,身体一定会很好。
的确,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习惯了“快”,慢不下来了。无论是脚步还是心,都像上紧了的发条,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都会产生一种负罪感。
生活中我们轻而易举地找到“快”的理由,快递、快车、快餐这些和“快”有关的一切正在悄然改变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开始唾弃“慢”,认为“慢”就代表愚昧、落后、失败和丑陋,形成一种“快”的价值观。
无论从事哪行哪业,莫不是希望“快速成功”、“快速发财”,都渴望找到某条捷径实现逆袭和阶层跨越。于是职场书、心理书、社交口才书越来越火……
女孩们渴望快速变美,于是美容院开遍了大街小巷,美白、减肥、整形市场门庭若市……
男人们渴望快速名利双收,被各种成功学轮番轰炸和洗脑……
然而,“快”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彩和便捷的同时,也毁掉了一代人。
快速吃饭,多少人疾病缠身;快速成功,多少人迷失了初心和灵魂,一味的追名逐利,忘记了静下心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感受活着的乐趣;快速整容,会渐渐将自己变成一个空有华美外壳而无精致灵魂的躯壳,接受不了最真实的自我;快速赚钱,多少人不惜出卖身体和灵魂,甚至走上了赌博的不归路。
我们在“快”的列车上一去不复返了,渐渐失去了“慢”的能力。
张爱玲说:“成名须趁早。”
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二十多岁正处于迷茫困顿的年纪,对人生的理解还远远不够成熟,往往快到而立之年才幡然醒悟,能抓住的往往是三十到四十岁的这黄金十年。如果没有一定的沉淀和积累,就荣誉缭绕、光环等身,那么结果很可能“伤仲永”了。
《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曹雪芹为了它倾尽一生之力。光是初稿,就用了十年时间,然后反反复复修改,连续五次易稿,字字看来皆是血。准确地说,他写这本书整整用了四十年。如果说曹公当年一味求快,怎会有如今这部轰动世界的“千古奇书”?
而陪伴了一代人成长的《西游记》,30多年来被重播了3000多次,创造了世界上收视率和重播率之最,塑造的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几个经典的角色占据了90后一代的童年记忆。
记得《西游记》的人很多,但知道它背后的故事的人甚少。一部25集的西游记,整整拍摄了6年之久,而这6年里无论是剧组还是演职人员都在做同一件事:全国各地取景,在杨洁导演的带领下他们走遍了除西藏、湖北、青海、台湾、宁夏外的26个省、市、自治区。
在那个没有动车、高铁、互联网的时代,光听一听数字就知道这样的拍摄有多么的伤神费力?全剧组在绿皮火车哐当声中完成了“西天取经”,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再看看今天,各种特技特效都日趋成熟的影视艺术界,能拍出如此经典剧目的又有多少呢?
倘若杨洁导演一直追求快,恐怕《西游记》恐怕被岁月的滔滔江水卷进历史的泥沙当中了,将会何等地可惜啊!
这是一个追求速成的社会,“慢”仿佛很丢人,应“快”而生的文化都在“教人以成功”。身边也不断传来这样的消息,谁又开公司了,谁的新书出版了,谁买了房,谁刚刚不久升职了……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快速传播,让“成王败寇”变得根深蒂固。
其实我们很容易被眼前种种繁华现象蒙蔽了双眼”:“快”只是一种错觉,“慢”才是万事万物真实的状态。
纵观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光照日晒,都从从容容,该扎根的时候扎根,该发芽的时候发芽,该开花的时候开花,该枯萎凋零时绝不留恋枝头。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自然周期,靠着独有的节奏走完生老病死之轮回,不受外界一丝一毫的影响。
人也当如此。
这世上,成功也罢赚钱也罢,没有一样事情可以一蹴而就。岁月淘尽风沙,留下来的一定是经过细心雕琢的东西,如同煮茶一样,只有文火才能煮出茶香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