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加了常老师的微信,向他咨询论语学习的事情。一开始我自报家门,却把常老师吓了一跳,立马就拒绝了。我第一次意识到我的职业在这个代竟有如此尴尬的一面。
看到常老师的拒绝,我先是错愕,没想到我的职业给他人有负面印象。但马上就释怀了,标签是众人降低沟通成本的工具,常老师会这样想也是正常的。于是我愉快的回复了。

也许这样的回复,深得老师之心吧。常老师问我的专业,论语读了多少遍,读的什么版本。我一一做答。
然后常老师向我展示了他读过的关于《论语》书。

这些书只有《论语别裁》我看过,看来我的学习之路还漫长的很。
常老师说:我个人有些肤浅体会,先把一个版本读完,熟悉一下,然后听一个名家讲一讲。不要听于丹老师的,她基本上不懂。我听完于丹的,然后听复旦大学傅杰老师的课,然后听上海鲍鹏山的课,基本上入门。
当我表示要把上面的书一本本看起来时。
常老师回复:不需要,我只是告诉你。我的心路历程,不一定适合你。真正懂论语是我看这三本书,我才明白,论语不是读的,而是与自己的人生阅历来体会的。学写《论语》日记,比如讲,今天我们两个交流,你对我怎么看,在论语中找一段类似的,写日记。这样就快了。学《论语》,孔子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就是师兄弟,我们要体会,老师这话是什么意思,他什么时候讲的,对谁讲的,为什么这么讲,我有没有类似场合....这样学论语,很快就上路子,你慢慢就发现,很多老师基本上不懂论语。






这次和常老师聊天,主要有下面几个收获:
一是知道三本不错的书和两个讲座。
二是知道论语不仅需要学,更需要做。
三是写《论语》日记,主动让《论语》与自己的生活链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