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侵曹攻卫

公元前633年,晋楚两国军队开始整军备战。
晋国我们讲过,三军六卿制。而楚国以成得臣为将。
在重耳一登位,晋文公重耳和狐偃有过一段对话。
话说,重耳一登位,开始教化民众。
第二年,晋文公就想动用民众去征战。你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重耳是什么人,晋国内乱不止,不思修政内事,反而大肆扩张。
于是狐偃跟晋文公说:不成,民众生活还不安定。
于是晋文公平定王子带事件,为人民服务。
这样,晋文公又想动用民众。
狐偃说:不成,民众还不知道诚信,不知道措施的用意。
于是晋文公于是伐原城之时,信守承诺。来表示诚信。
晋文公说:此刻可以动用民众了吧。
狐偃说:不成,因为民众不知道礼法,对尊长没有恭敬之心。
于是晋文公搞阅兵,调整官吏,申明礼法。
我在这无意说什么,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话。我只想说,从古至今,政客的手段都是一致的,国家作为私有制的最大放大者,逃不出这种人性的弱点。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徵其辞,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谷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左传 僖公二十七年》)
这样一来,晋国也做好准备了。
晋文公按照既定方针,攻打曹国、卫国。
这种方针,被称为围点打援。围住一个点,诱使敌军来救援。
这种战略,怎么破解呢?
其一、围魏救赵。你诱使我,我攻击你后方,破。
其二、丢弃这个点,说白了不上当
其三、里应外合,被攻打的点和救援的军队,内外夹击。那必须两军配合恰当
其四、出兵把供给线切断
当然还有很多破法,这些只是战略上的。所以对于此招,军事家围住的点,都是敌方不敢放的。一旦点失去了,整个战略部署就很失当了。
比如一战时期的凡尔登战役,凡尔登作为巴黎的门户,一旦丢失,巴黎就命悬一线了。所以双方必须攻下这个点。这个点如果一方的势力强,那么几乎很难破解。
那么先打哪个呢?曹卫两国,都是楚国的盟军。

曹国实力弱小,况且当年曹共公闲的没事干,去偷看重耳洗澡。重耳恨死他了。
而卫国实力较强,并且你要攻打齐国的楚军,必须通过卫国,所以暂且还动不了。当然说不定还可以弄一个假道伐虢,也未可知。
相对应的,攻打曹国,成本低,收益大。
于是晋文公攻打曹国,向卫国借道,卫国人当然不愿意了,一来楚国是盟友,二来你晋国当年假道伐虢,何人不知,谁知道你会不会再搞一次。
于是只能南下黄河,绕过卫国,攻打曹国。此时的战术,就是从曹国改为攻打卫国。正好,可以牵制齐国谷地的楚军。
侵入曹国后,攻打卫国,把卫国的五鹿打下来。就是当年重耳在这里要农民给他吃的,结果农民给他一块土的地方。
这一年,在打下卫国五鹿之后,原来的中军元帅郤縠逝世。也不知道,怎么死的?
于是中军,先轸改任中军元帅(将)。胥臣臼季为下军的佐。
这样一来,晋文公把自己相对信任的人安插到了军中。
晋侯,齐侯,盟于敛盂,卫侯请盟,晋人弗许,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说于晋,卫侯出居于襄牛。
晋文公、齐昭公会盟,卫成公希望来会盟,晋国人不愿意。卫成公于是希望去投靠楚国,卫国人不愿意。卫国驱逐了卫成公,讨好晋国。
这里的卫国人,包括《左传》的民众,大部分是指贵族。
这样一来,就有疑问了。现在晋国、齐国会盟,但是这样就隔了一个卫国,那为什么不如直接,晋国、卫国、齐国,地图上刚好一条线,这样不好吗?
这样当然好,但是卫国属于穷蹙来投,谁知道他会不会朝秦暮楚(成语)。
那么卫国人为什么不愿意联合楚国呢?一来,是远水救不了近火。二来,晋国足够强大,可以为靠山。三来,楚国毕竟是异姓,而晋卫都是姬姓。
当年,晋文公是想通过联合卫国,去攻打曹国、楚国,救援宋国。
现在的战略态势,就是战队时间了。
晋国,楚国,压哪方吧。
鲁僖公就想,现在晋国来到东方,是我把楚国人招来的。现在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啊,还两尊大神,投靠哪一方都是被打的份。
中国有句话叫
神仙打架,小鬼遭殃
鲁国此时十分尴尬。最后鲁僖公考虑来,考虑去。特别是看到卫国成为晋国的盟友,楚国救援卫国没有成功(当时卫成公为了投靠楚国,希望楚国人来救援卫国),于是就站到了晋国这方。
于是杀了戍守卫国的公子买,讨好晋国。鲁僖公跟楚国人说:公子买没有完成任务,不关我的事。
左传记载,很有意思
公子买戍卫,不卒戍,刺之,楚人救卫。
我们看过很多死亡的词,这个刺,是怎么死的?刺客我们都听说过,大概是暗杀吧。
晋文公来不及喘息,因为宋国危在旦夕。
于是晋文公率领大军(包括齐国军队),攻打曹国国都。
正所谓,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曹国再弱,一国的国都,城池高阔。攻不下来。
晋国军队,死的人堆积如山。
曹国更狠,怎么对付晋国军队呢?有了,把晋军的尸体,挂着城门上。晋国人一看,都是同胞的尸体,怎么能去毁弃他呢?
于是没办法,晋国战斗力和士气下降的非常厉害。
晋文公说这不行,攻城战本来就是消耗战,曹国是打算打持久战了。怎么办呢?
你不是侮辱我们晋国军队吗?好,我也学你。
大军拔营,去曹国的墓地。
大家就在曹国人的墓地,驻扎在这里。
曹国人一看,重耳你太不要脸了,这你也做得出来。
于是曹共公为了表示歉意,把晋军的尸体用棺木装起来。
晋文公一看,攻打正在此时。
因为此时曹国人人心惶惶,因为中国人最重祖先,何况那是春秋时期。
曹国此时就陷入困局。按道理,这样曹国刚刚好可以挑起士兵的愤怒,去攻打晋国,为什么不干呢?
因为这是攻城战,曹国一旦出兵,必被全歼。曹国依仗就是城池,你联军耗不起。晋文公就从攻城战变成了攻心战。
晋文公此刻攻打曹国,曹国国都被攻破,曹共公被活捉。
战争应该尽量避免攻城,这种消耗大的战争方式。
所以管仲特别牛嘛。齐桓公在位期间,几乎没有什么战争,都是开会。
我们讲过,这种思维,就是简约化思维,就是最小作用量原理。所以有A,B两个决策方式,哪种符合事实呢?简单的方式。简单就是美。
晋文公此刻,新仇旧恨一起报。
当年,你为什么偷看我洗澡,小小曹国竟然有三百辆车,你知道你什么错吗?而且为什么不用僖负羁这样的贤臣。
贤臣太好当了,就给了重耳一碗饭。
晋文公为了报答一饭之恩,下令没有他的允许,不得进入僖负羁家,不得伤害他的家人。
结果颠颉和魏犨两个人说:不就是给国君一碗饭吗?你看看我们浴血奋战,什么都没得到,这口气我咽不下去。
于是两人烧了僖负羁的家。
晋文公一听这个消息,真是感觉笑比哭好。
真是两个武夫,现在正是我作秀的好机会,现在我礼遇僖负羁是为了彰显我仁义的本色,结果被这俩人坏了大事。
怎么办?
颠颉,没什么才能,干掉也就完了。但是魏犨确为一员虎将啊。
因此就派了一个人,如果他,重伤不愈,那就杀死他好了。
但是如果他,还能用,就不杀他。
于是派了一个人。
魏犨先知先觉,看到使者来了。
使者说:国君关心将军伤势,不知可好否
魏犨说:好,好的很。
在房子里又蹦又跳。
使者于是回来报告文公,说魏犨伤势已愈。
文公就没有杀他。撤了他的职位。
那么对于这种违抗命令的人,应不应该杀了他呢?
对于有才之人,违抗命令,真是当领导最头疼的事情。
杀吧,少一员虎将。不杀吧,今后谁会听令?
我个人认为,应该杀。即使不杀,也必须处于重刑(这都是在当时的情景下,而不是现在的法治社会),并应该在三军中树威。
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於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但不过如何,这个魏犨自己又蹦又跳,不死也半条命了。
2、山雨欲来
在晋文公攻下曹国、联合鲁国、齐国、卫国之后,楚军对宋国的迅猛攻势仍在继续。
宋国此时是危若累卵。宋国的战争情报很快就送到晋文公面前。
晋文公说:现在宋国危若累卵,这场仗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但是如果战端一开,齐国、秦国的军队会不愿意。让楚国退兵,楚国肯定也不会退兵,怎么办?
我们先暂停一下,我们思考一下,如果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一般来讲,有三种可能性。
其一、与楚对战
其二、退兵弃宋
其三、与楚讲和
退兵弃宋,虽然可以一时保全晋国,但是在战略上是大大不利。楚国如果占领了宋国,那么势力就直插中原腹地。何况,晋国军队来这一趟干嘛啊。并且与宋国的关系就会降到冰点了。
最好的方式应该师第三种,但是楚国攻势之猛,看起来并不像要谈和的感觉。
那么只能与楚对战,但是问题马上就出现。
齐国、秦国甚至于卫国、鲁国可能都不愿意,难道晋国独自面对楚国吗?
那么目标很明确,逼迫齐国、秦国参战。
中军元帅先轸嘟囔了一声,我们设下一个局,让齐国、秦国跳下去。
首先,设法让宋国去找齐国和秦国来求援,并同意如果保全宋国,宋国利益让两国瓜分。
齐、秦两国必然很高兴的接受这项提议,但是楚国人绝不会答应,这就得罪了两国,两国必然会进攻楚国。我们还可以再加一把火,把曹国、卫国土地给宋国,这样一来,楚国作为曹、卫的大哥,必然恼怒。
假如,楚国遵从齐、秦的调解,回国,那么此战可免。
这样,战争的主动权就转移到了晋国手中。
而楚国此时就很尴尬了,如果打,那么胜算有多少?如果不打,来这干吗?
楚成王老谋深算,你晋国人逼着两国开战,我不上当?丢脸也比输了强。
楚成王讲齐国的楚军开始撤离,命令成得臣在宋国军队,全部撤离宋国。回国待命。
楚成王说:重耳这个人老谋深算,在外流浪怎么久,什么风浪没经历过?我们不要争一城一地之得失。
成得臣,刚愎自用,他哪里听得见这种话。我战略部署都完成了,现在撤离,万一晋国军队截击我军,怎么办?谁去负责任?
成得臣于是跟楚成王说:我没有说打仗一定胜利,我只想堵住那些奸臣的悠悠之口。
谁呢?【老秦人的故事】15、大战前夕中我们曾经讲过蒍贾评论成得臣。
而且,成得臣是若敖氏家族的一员,若敖氏是楚国非常强大的家族,把持朝政。所以朝廷内对若敖氏非议颇多。
况且成得臣上一任是子文,子文赞誉颇多,成得臣是在他阴影之下,上任的,所以心中闷闷不乐。
所以成得臣他想必须赢得这一战。
这就是刚愎自用了。什么是刚愎自用,我们当时没有明确指出。现在我们指出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如果知人和自知两者缺少一个考量,你所做的决定一定是刚愎自用。这里提及一点,刚愎自用未必会产生失败。直接并没有一个必然的因果关系。
楚成王一听,真是一只眼有火,一只眼有冰。大怒。不听君主命令,这场仗打赢了又如何?
于是只给他少量的兵力,西广、东宫两支军队和若敖氏六百人归他指挥。
西广是楚王的私人部曲,东宫是太子的私人部曲,若敖氏自然是成得臣家族的军队。
那么这么多人,兵力上到底如何呢?
西广,战车十五乘。东宫,兵力比西广低。总计兵力大概是一百八十辆战场。
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楚人入居于申,使申叔去谷,使子玉去宋,曰,无从晋师,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志者,晋之谓矣,子玉使伯棼请战,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
3、退避三舍
于是成得臣,派人通知晋军。
跟晋文公说:我是一个爱好和平之人,如果晋国能够恢复卫国的君位和曹国的领土,楚国会退兵的。
狐偃说:不行,成得臣太无理了,我们君主只得了一项好处(楚国退兵),你竟然开出两项条件。
这就有点胡搅蛮缠了,晋国渴望着战争,开战之前,先轸就说
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
四个字,取威定霸。这就有点像日俄战争时期,日本提出口号
皇国ノ興廃此ノ一戦ニ在リ、各員一層奮励努力セヨ
今日晴空万里,波澜壮阔,皇国兴废,在此一战!
先轸说:不然,我们来干吗的?
狐偃:来救援宋国啊。
先轸说:现在楚国已经开出条件,如果不答应,传出去,让天下诸侯耻笑,你说怎么办?
狐偃说:那怎么办?
对啊,那怎么办?我们不妨思考一下。
为今之计,只能逼迫曹、卫两国和楚国断绝关系。况且,成得臣此人,刚愎自用,我们要设法激怒他。
于是先轸说:这样,我们扣留下使者,成得臣知道后,必然大怒,就会进攻我们。然后我们暗中和曹、卫结盟,恢复他们的江山社稷,两国为了利益必然和楚国断交。
于是依计行事,果然,曹、卫两国与楚国断绝关系(很像后来战国时期张仪诈楚,讽刺),而成得臣听说以后,非常生气,率领部队攻打晋国。
晋国军队,履行当年重耳和楚成王诺言,退避三舍。
军官们不干了,“国君为何要退避臣子,耻辱啊,现在楚军远来士气不振,正是攻打的好时候啊。”
那么此时,马上就出现一个问题。
我们讲过宋襄公泓水之战,错失良机,导致军队惨败。
那么退避三舍,是不是跟宋襄公一样呢?
不是的。为什么呢?
宋襄公错失的是硬性条件,就是击敌于半渡之中,这种时机错过就是错过了,再也无法挽回了。但是退避三舍他面对的是软性指标,就是士气。士气是可以被鼓舞起来的,他是一个可变动的指标。
况且,楚国不可能弃此军于不顾。
狐偃说:我们退避三舍,一来是报恩。但是那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果不退,楚军一定怨恨我国,那么他们会因为怨恨而鼓舞士气。相反,如果我们退避三舍,楚国人不占口实,很有可能会引起成得臣的轻视,骄兵之计也。
于是晋国军队,退后九十里。
成得臣果然中计,重耳不过尔尔,冒进开始攻击晋国。
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子犯曰:子玉无礼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先轸曰,子与之,定人之谓礼,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我则无礼,何以战乎,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雠已多,将何以战,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亢其雠,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
4、城濮之战

作为,春秋时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家有,齐国、秦国、晋国、楚国、卫国、宋国、鲁国、曹国等等,一流、二流、三流,几乎所有国家都参加了战斗。

晋文公此刻心情十分复杂,首先是激动。更多的是恐惧,楚国是连齐桓公都不敢动的国家,而晋国自从韩原之战惨败后,数年来不闻战事,这场仗到底结果如何?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宋成公、齐国大夫国归父、崔夭和秦国太子小子憖(yìn),驻扎军队于城濮。
楚国背靠酅(xī)地,此地险要异常。
晋文公此时更是心惊胆战,万一输了,该当如何。又听到人唱歌
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
狐偃说:现在只可进,不可退。战,如果胜利了,取威于诸侯。即使败了,我晋国有黄河、太行山之险,楚国也无法进攻。
晋文公说:我重耳能登位,全靠楚王啊。
栾枝说: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当年汉水诸姬(晋国也是姬姓诸侯)被楚国消灭殆尽。我们晋国不可不慎啊,记得一些小恩惠,却忘记奇耻大辱,这是愚蠢的行为。
晋文公晚上睡觉,昏昏然睡去。结果做了一个噩梦。
晋文公害怕,急急忙忙招来狐偃。
晋文公说:寡人方才做了一场梦,梦到楚王和他搏斗(六十岁老人搏斗?),楚王把寡人打倒在地,楚王张开血盆大口,吸取寡人的脑髓。
狐偃说:国君不必害怕,这是吉祥之兆,楚王面对地这是俯首称臣,你面向天是天赐福于你,吸取你的脑髓,这是楚王被你驯服
晋文公说:唉,寡人无事,此事切莫声张。
而成得臣也做了一个梦
因为,他做了一个帽子,用玉石镶嵌,很好看。
晚上做梦,梦到河神对他说:你把帽子给我,我把宋国孟诸之麋给你。
成得臣不肯。
成得臣儿子大心和大夫子西指使荣黄去劝谏成得臣。
对他说:帽子只是身外之物,如果因为它,打败仗,谁人可以承担。
荣黄出来说:我看此战必败啊,但是责任不在河神,而在于成得臣,他根本不关心战争和民众,失败,责任就是他。
成得臣为了攻心之计,派了一个很勇猛的人,向晋文公的士兵挑战。
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
我和重耳,我们一起看看这出戏。
栾枝说:不必了,尔要战便战。我们主君仁厚,为了报答楚王的知遇之恩,一退再退。但是楚王此时还不退兵,我们晋国不才,也只能与贵国较量较量。明日我们战场上见。
第二天,晋文公开始阅兵。看到将士们,斗志昂扬。战车七百辆。
说:将士们斗志昂扬,看起来可以与楚人一战。
晋军在莘北布阵。
楚国军队,以楚国为首,陈、蔡为辅(又是这两国)。
战前部署,晋国这方,采取避实就虚的战略,先攻击陈、蔡两国,若打下陈、蔡,就算楚国不乱,士气也会被打没。
楚国成得臣亲率中军,若敖氏六百人,属于敢死队。
放言说:这回会给重耳一次终身难忘的教训,将晋军全部消灭。
晋军由胥臣统领,主攻陈、蔡两国。
胥臣把战马蒙上虎皮,疯了一样冲击陈、蔡,陈、蔡节节败退。
这样楚国的右军,全军覆没。
晋国上军将领狐毛,举起战旗,佯作撤退。
晋国下军栾枝,假装败逃。
晋国中军先轸率领主力,先轸,郤溱,冲击楚国中军主力部队。
此刻,楚国左军看到晋国上军、下军逃跑,连忙追击,结果被骗。
晋国上军调转,冲击楚国左军,中军、上军内外夹击,左军全军覆没。
成得臣一看楚军,连连败退,收兵。最后带领中军仓皇而逃。
城濮之战以晋国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前面铺垫了整整四个月之久,战争经过很快就结束了。所以才说
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论》)
城濮之战以晋国胜利而告终。但是还有一些疑问。
其一、楚成王到底想不想打这场仗?
其二、成得臣到底怎么败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
楚成王表面上拒绝与晋开战,但是如果你真的拒绝,你又为什么给成得臣军队呢?
你大可以,不给他一兵一卒,这样一来,这场仗自然楚国没办法参战。
很显然,楚成王有一重考虑。
因为国内,若敖氏专权,所以楚成王的打算可能是这样的。
让成得臣和晋国开战,如果楚国赢了,自不待言。如果输了,那么正好以此为借口,铲除若敖氏的势力。
这就很像,中国近代史的甲午战争前夕。甲午战争前夕,以李鸿章为首的一派,拒绝与日本开战。而光绪皇帝、翁同龢一派,必须开战。为什么呢?
如果甲午战争赢了,那么中国还是东亚的老大。
如果甲午战争输了,那么正好铲除李鸿章的北洋势力,或者说是慈禧这一派的权力。
这就是中国的权谋之术,往往以牺牲国家的代价去换取某一方政治势力的成功。
但是楚国的情况和中国近代史还不太一样。就是楚国的战略态势太好了,不像中国,甲午一役,中国惨败,导致整个东亚格局,变化。
楚国的国力还是很强的,对于这场仗,即使楚国败了,那也是一时之败。
况且,我们讲你以为晋国势力有多强?晋国的君主权力几乎快要被架空,晋文公若不是靠着自己威望,怎么去服众。
所以对于晋文公而言,城濮之战是奠定了他的霸主地位,但是这个霸主真是不好当啊。
接着,成得臣是怎么败的?
成得臣是不是名将?当然是。成得臣治军严不严明?非常严明。而且成得臣的战术非常厉害,在整场城濮之战中,中军几乎毫无损伤,并且是在兵力少于晋军。
那他怎么败的呢?
第一、楚成王军队派的太少,如果楚成王军队能再多一点,成得臣至于去找陈、蔡的军队吗?
第二、自身的弱点,他的弱点并不仅仅是刚愎自用,而是作为一个军事家,轻轻松松被先轸用计激怒,就上当了。实际上这个计谋十分拙劣,对于成得臣这样的沙场老将,应该是可以看透的,但是情感控制了理智。
成得臣此人,应该军事素养不亚于先轸。
首先,先轸的主力部队迎战成得臣的主力部队,楚军兵力少,在左军、右军连连失利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确保主力不失,可知成得臣的水平之高。
并且在成得臣的一生中,城濮之战是滑铁卢,但是其余战争为楚国开疆拓土,取威定霸,做出来突出贡献。举个例子
夔子不祀祝融,与鬻熊,楚人让之,对曰,我先王熊挚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窜于夔,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秋,楚成得臣,斗宜申,帅师灭夔,以夔子归。
在城濮之战发生之前,夔(kuí)国不祭祀祝融、鬻熊楚国两位祖先。
因为夔国已经巴化(土著居民是巴人),所以不祭祀楚国的祖先。
于是楚国人派遣成得臣、斗宜申灭了夔国。
对于这场仗,最大的受益者到底是谁?很有争论,表面上看确实是晋文公。但是楚成王看到楚军失利,其实内心也是很高兴的。而且,晋文公的霸业仿佛把铲除大臣的势力掩盖住了。就像《笑傲江湖》里任我行把《葵花宝典》给了东方不败。使得东方不败成为天下第一,但是也使得他的权力欲消耗殆尽,最后对于日月神教的事情漠不关心。最后惨败,真是一个精妙的局。
夏,四月,己巳,晋侯,齐师,宋师,秦师,及楚人战于城濮,楚师败绩,楚杀其大夫得臣。
夏,四月,戊辰,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憖,次于城濮,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栾贞子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脑,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晋车七百乘,韅靷鞅靽,晋侯登有莘之虚以观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将中军,曰,今日必无晋矣,子西将左,子上将右,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狐毛设二旆而退之,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原轸,郤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楚师败绩,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败。(《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
5、践土之盟

当一切都尘埃落定以后,晋文公为了庆祝这场胜利。
让将士们在成得臣的敌营里大吃大喝三天。
接着,准备凯旋回晋国。
到了衡雍以后,晋文公听到周襄王要来劳师。
因为周王始终不放心楚国,看到自己自己兄弟,把楚国打得惨败,非常高兴。
晋文公于是在践土造了一座行宫。
城濮之战,使得春秋的国际政治格局开始变化。
郑文公作为楚国的铁杆马甲,在齐桓公死后,一心一意投入楚国的怀抱。现在自己兄弟把楚国打败了。
于是考虑,怎么办呢?
便派出郑国大夫子人九希望能和晋国修好。
晋文公看到郑国人来了,晋文公半辈子就在外面混,当然知道
华山险,人心更险,冰霜薄,人情更薄
的道理。
非常高兴,派出栾枝与郑国修好。两国订立盟约。
在安抚郑国以后,晋文公再成周举行了盛大的献俘仪式。
把楚国的俘虏献给周襄王,并且献有四马披甲兵车一百辆,步兵一千人,郑文公给周襄王赞礼。
为什么呢?
原来当年郑武公和晋文侯
平王元年,郑武公为司徒,与晋文侯股肱周室,夹辅平王,率诸侯戮力一心,东迁洛邑。(《帝王世纪》)
周平王就是以这种礼节来对待晋文侯,现在是回望过去,展望将来。
周襄王设宴款待晋文公,非常客气。并且周室承认,晋国是诸侯之长,这就是承认了他的霸主地位。
赏赐给晋文公
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贲三百人
对晋文公说:以后,安抚四方诸侯,为周室处治坏人,全靠叔父你了。
晋文公说:不敢不敢,重耳何德何能啊。
周襄王说:叔父就不用客气了,以后全依仗你了
如此辞让三回,晋文公才接下了这个“任命”。
晋文公说:重耳只能接下这份重担,希望能够光大周室。
于是,在这一年,公元前632年。
晋文公作为诸侯之长,举行会盟。
在会盟中,提出来
皆奖王室,无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祚国,及其玄孙,无有老幼
要尊王,否则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世代无法享有国家。
这一年,晋文公将近66岁。
这次会盟所构建的国际政治格局,实质上把战败国楚国踢出中原的体系中。楚国因为齐桓公召陵之盟,好不容易被中原国家承认,现在又成南蛮了。
为什么呢?
因为齐国的势力不强,至少对于楚国不强。而楚国此时战败了,用凡尔赛体系就是
born in injustice, it has ended in opprobrium.
生于不义,死于耻辱。我没必要去巴结楚国了,干脆撕下遮羞布。战败国是没有话语权的,至于楚国是不是如此不堪,谁会去关心呢?
这就是美苏争霸的困局。
晋师三日馆谷,及癸酉而还,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宫于践土,乡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为楚师既败而惧,使子人九行成于晋,晋栾枝入盟郑伯,五月,丙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丁未,献楚俘于王,驷介百乘,徒兵千,郑伯傅王,用平礼也,已酉,王享醴,命晋侯宥,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贲三百人,曰,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晋侯三辞,从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受策以出,出入三觐。
卫侯闻楚师败,惧,出奔楚,遂适陈,使元咺奉叔武以受盟,癸亥,王子虎盟诸侯于王庭,要言曰,皆奖王室,无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祚国,及其玄孙,无有老幼,君子谓是盟也信,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
此时,卫成公因为当年要投靠楚国,结果被贵族们赶跑,逃到了襄牛,看局势发展。结果楚国大败亏输。卫成公很害怕,想去投靠楚国。结果因为若敖氏失势,蒍氏掌权,卫成公只能派出弟弟叔武和大夫元咺一起参加会盟。顺便承认错误。
晋文公看到卫成公承认错误了,也就算了。于是奉立卫成公回国。
结果卫成公在回国途中,听说现在卫国风云变色啊。
据说大夫元咺立了卫成公的弟弟,叔武为君。
于是卫成公不管是真是假,疑心大发,心生一计,要除掉弟弟
首先
卫成公看到元咺的儿子元角跟随自己,于是杀了元角,威胁元咺。
但是元咺听说了以后,非常伤心,但是还是一心一意侍奉叔武。
于是卫成公为了稳定人心,迷惑弟弟,于是派出,卫国大夫宁武子和卫国人会盟。
说:天降祸于卫,君臣上下不是一条心。我希望能够放弃成见,互相听从。跟随国君出逃之人,不要仰仗自己的功劳。留守之人,不要害怕有罪。
大家听到宁武子这样说,心才稍微安定。
接着,卫成公故意比预期时间早到,而宁武子不知道实情,于是在卫成公回国之前就回到卫国了。
宁武子回国以后,守门的将领长牂觉得他是卫成公的人,于是跟他上了车,在车上还打听这,打听那。
而卫成公就靠着,这段时间,因为城门没有人守卫,偷偷地溜进国都,直奔叔武的家里。
卫成公回国的消息传到叔武那里,叔武听说哥哥回来了,非常高兴。当时正在洗头,来不起弄好,披头散发的走出了,迎接卫成公。卫成公的卫士,公子歂犬和华仲,不说青红皂白,射杀叔武。
卫成公回来后,听说弟弟死了,故意装出非常伤心,把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哭泣。
公子歂犬突然发现自己被利用了,马上逃跑,卫成公派人杀了他。元咺逃到晋国。
好戏,好戏啊。
元咺逃到晋国,对晋文公说了此事。晋文公闻听此事,大怒。
为什么呢?因为元咺、叔武这些人都是亲近晋国的人,而卫成公说实在话,晋文公也不放心他。
于是,此事提请周王室,“最高法庭”进行判决。
君臣开始上诉。
卫成公派了宁武子来做诉讼人、针庄子做卫成公的代理人,士荣做答辩人。
这场辩论还有悬念吗?大家集体表决一下,大家自然很识趣地判处卫成公败诉。
晋文公杀了士荣、砍掉针庄子的脚,赦免了宁武子(因为当年,宁武子曾经推荐过重耳)。
派出军队逮捕卫成公,关起来。
宁武子负责给卫成公送衣服、食物。
元咺回国,立公子瑕为国君。
或诉元咺于卫侯曰,立叔武矣,其子角从公,公使杀之,咺不废命,奉夷叔以入守,六月,晋人复卫侯,甯武子与卫人盟于宛濮,曰,天祸卫国,君臣不协,以及此忧也,今天诱其衷,使皆降心以相从也,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捍牧圉,不协之故,用昭乞盟于尔大神,以诱天衷,自今日以往,既盟之后,行者无保其力,居者无惧其罪,有渝此盟,以相及也,明神先君,是纠是殛,国人闻此盟也,而后不贰,卫侯先期入,甯子先,长牂守门,以为使也,与之乘而入,公子歂犬,华仲,前驱,叔孙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公知其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歂犬走出,公使杀之,元咺出奔晋。

而楚国,此刻也是一团乱麻。成得臣,战败之后,急急忙忙逃跑。
在路上,楚成王写给成得臣一封信。
信上写道:
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
就是说,你要是回来,当年我拨给你的军队都是申县和息县的父老,你何以面目面对他们。
成得臣读完此信,面如死灰。仰天长叹。
楚国大夫子西说:将军莫慌,听候楚王命令。
成得臣说:先王楚文王因为征讨巴国失利,导致连国都回不成,最后在征讨黄国的途中逝世,我何德何能啊。
于是走到连谷,楚成王的命令迟迟没有传来,于是自杀身亡。
消息传到楚成王那里,楚成王说:子玉确为一位虎将啊。
晋文公听说此事,面露喜悦之色。
当时成得臣未死之前,晋文公曾经说过:成得臣没死,害怕啊。
当听说成得臣自杀后,
他说:从今以后,就没有能和我作对了。我在外攻击成得臣,楚成王在内,相得益彰啊。
听说蒍吕臣接任成得臣为楚国令尹。
晋文公说:此人只懂得明哲保身,不会为国家利益着想,寡人不再害怕了
晋文公为什么这么关心楚国的事情?说明,他对于楚国是从心里害怕。
初,楚子玉自为琼弁玉缨,未之服也,先战,梦河神谓己曰,畀余,余赐女孟诸之麋,弗致也,大心与子西,使荣黄谏,弗听,荣季曰,死而利国,犹或为之,况琼玉乎,是粪土也,而可以济师,将何爱焉,弗听,出告二子曰,非神败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实自败也,既败,王使谓之曰,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子西,孙伯,曰,得臣将死,二臣止之曰,君其将以为戮,及连谷而死,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蒍吕臣实为令尹,奉己而已,不在民矣。
而晋军内部也出了问题。
当时,城濮之战,中军陷入沼泽地,还遇到大风。于是丢掉了旗子的飘带。作为掌旗的人祁瞒失职,于是被处死。
班师回国期间,原来的戎右舟之侨私自回国,让士会代理车右。
晋文公得知此事,大怒,不顾军令,还了得了。
回到国内,斩杀舟之侨。
赢得了国内的一片掌声。《左传》用《诗经》一句诗夸奖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城濮之战,晋中军风于泽,亡大旆之左旃,祁瞒奸命,司马杀之,以徇于诸侯,使茅茷代之,师还,壬午,济河,舟之侨先归,士会摄右,秋,七月,丙申,振旅恺以入于晋,献俘授馘,饮至大赏,徵会讨贰,杀舟之侨以徇于国,民于是大服。君子谓文公其能刑矣。三罪而民服,《诗》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不失赏刑之谓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