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微·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
该著作是基于中国和欧洲档案中尚未被利用过的一手材料,对广州口岸体制内部运作进行详细研究的成果。它为近代早期中国沿海经济与外国商人的接触,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是广州海外贸易体制研究的重要突破。
【 编辑推荐】
在范岱克的笔下,清代广州贸易的各面向被生动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加上译者流畅的译文,相信读者一定会了解在广州不言富的缘由。《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是启微品牌的第三本图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 内容简介】
《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1700~1845)》清代的大部分时间,广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单一港口。本书利用极为丰富的多语种资料,重建了广州贸易在18~19世纪上半叶的日常运作。
·······
【 作者简介】
范岱克(Paul A. Van Dyke),美国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曾在澳门中华拉丁基金会、澳门历史档案馆、澳门文化局等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先后任职于澳门圣若瑟大学、澳门大学和中山大学,是世界知名的广州口岸史、亚洲海洋史等领域的学者。
【 译者简介】
江滢河,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研究方向:明清中西经济文化关系史,广州口岸史等,代表著作包括《广州口岸与南海航路》(2002)、《清代洋画与广州口岸》(2007),译著《黄金圈住地》(合译,2015)等。
黄超,博士,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研究方向:中西科技交流史、广州口岸史、冶金史与冶金考古等,代表著作The Research on Chinese Paktong and Its Transmission to Europe during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ies(2016),论文Hoppo Tang Ying 1750-1751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uangdong Maritime Customs(2017)等。
目 录
序
致谢
缩略词
前言:中国向世界打开大门
第一章 广州体制的形成
第二章 粤海关管理程序
第三章 在珠江上引水
第四章 买办和补给品贸易
第五章 通事
第六章 行政措施及其弊端
第七章 挂旗艇、白银、违禁品与大米
第八章 澳门贸易、中国帆船贸易、资本市场与代理商
第九章 反思广州贸易
结论:问题实质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媒体评论 】
范岱克的著作论述了在广州的东南亚人、西方人和中国人如何互动,先前被认为僵化的广州体制如何变化与发展,合法和非法的贸易如何在广州协同共生,以及广州体制如何瓦解等诸多问题。过去那些只关注中英冲突的老一套论调,看起来需要重新检讨了。
——彭慕兰(Ken Pomeranz)
享书社丨让时间变得优雅
免责说明:以上图片及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部分素材来源于互联网,无法核实其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