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傻子更容易成功?因为他们从不关心“为什么”。
德国哲学家马克思·韦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不管是心里学还是生理学,在对人类行为动机性原理的研究中,竭力探究着人类行为的深层次动机或行为表现背后的深层次原理,希望以此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自身,而后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控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搜寻过做事的方式方法,企图用某种方法论指导自己,让自己的行为表现更加优秀。
我们为什么对方法论如此的迷恋?因为从根本上,我们的人性中天生就有追寻行为“意义”的冲动。
我们想要有意义的活着,我们需要一个理由才能去做事,我们需要一个动机才能把事情完成。即便是生理学研究指出,人类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多巴胺等化学激素的刺激作用,我们还是想通过“意志力”去实现自控,这就出现了那个细思极恐的问题,大脑告诉我们大脑最重要,并要我们指挥、控制大脑。是我们有自主意识还是大脑本身的自我意识驱动着我们这具皮囊?我们的“灵魂”到底是什么?或者所谓的灵魂只是各种化学激素刺激下的应激反应,并不存在任何“自我意识”。
曾经有科学家在小白鼠身上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当小白鼠摁下一个杠杆时,其大脑的某个待研究区域会接收到电刺激。后来,小白鼠为了得到这种电刺激,他会不断地摁下杠杆,甚至不吃不喝,直至精疲力竭,动弹不得。
起初科学家以为发现了某种“快乐”区域,使小白鼠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类似于人类的成瘾机制。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小白鼠在接受电刺激后并没有真正得到快乐,而是得到了某种追求快乐的冲动,即他们摁下杠杆后并没有得到快乐,而是在“想要摁下”的动作行为过程中,它们受到了某种东西的强烈刺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