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干货丨如何做好家长社群,自动裂变招生?

干货丨如何做好家长社群,自动裂变招生?

作者: 小牛顿科学启蒙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7-10-20 14:03 被阅读0次

很多培训机构校长都普遍认为家长社群只是一个简单的家长群,比如,美术机构有一个“孩子绘画分享群”等,但是大部分只是一个家长看“画画成果”的群,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社群。今天将给大家分享一个独特的方法,独立视角,带你学会不一样的家长社群运营。

什么是家长社群?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家长社群”呢?家长社群的重点是“社”。

有些学校,建了一个群,然后经常在群里发学生上课的照片、老师的教学活动,给家长做一些教学方面的展示等等;而有的学校会建立一个家庭教育群,校长会请一些家庭教育领域的专家或者自己担当讲师,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

但是我今天分享的社群建设和这些都不一样。

大家需要明白一点,一个真正的家长社群,家长并不是冲着某一个领域的专家或明星而加入社群的。

如果你经常邀请一些专家,导师来你的群里面分享,这一步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没有把握好这个度,容易让这个群的家长变成“专家”的粉丝,而不是机构的粉丝。

并且,如果一旦讲师停止分享,家长也会丢失热情,这样群就慢慢冷静了下来,用户不再活跃。这样的群并不是社群,而仅仅只是一个群。

一个社群,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如何判断你的群是否是社群呢?一个标准就是看家长是因为一个明星或者专家,还是因为一个组织加入的。如果是因为这个组织加入的,那它就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属性,也就是一个社群了。

那究竟什么是组织呢?群里的所有人,无论是教育专家、校长、老师,还是普通的家长,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角色分配,这不是自己分配的,而是由该群的运营人员分配的。就像一个班级,需要有班长、组织委员、文艺委员等等。

如何进行群成员的角色分配?

当你的“群”有定位之后,那就需要给群内成员进行角色分配了。至于说有多少个角色,有多少个职能,这取决于你对这个群的定位。如果建的是一个家庭教育群,家庭教育群里就要有讲师或者家庭教育专家这样的人,但是,肯定不止一个人。

当然啦,这个群不能只有专家在说话,如果只有专家的声音,那也就是一个群,你需要组织大家都发言,说出自己的疑问,提出自己的看法,建立一个可以互相交流的平台。

简单的说,角色分配=讲师+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对外发展联络员+其他。当你把群里的人都分配了角色之后,这个群基本就就位了。这时,这个群就是一个有组织的社群。

有的校长可能会问,但这样能干什么呢?有什么用呢?我觉得我这个群现在就很好啊,也没像你说的这么麻烦啊!但是,如果你建立一个没有组织的群,这个群是很难发展壮大的。

每一个人进群,都会觉得自己是被服务的对象,当专家或校长在里面讲的时候,我们只是被动的发个小红花,或者好一点的发个小红包。群成员们没有多大的参与感,群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一盘散沙,没有群体属性,也就很难有凝聚力。

建立有组织的群,就能把每一个成员的群体属性激发出来。每一个成员就是一个自组织,他能进行自我繁殖,自我扩散,自我传播,前景是不可估量的,这样的群才是一个有前途的群。大家一定不要把家长群单纯的看成一个自己用来发展学员的群,这样的话,你的目光就太短浅了。拥有组织的群的价值是非常大的。

大家试想一下,线下的培训机构学生到培训机构来上课,学生之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交流,上完这节课,学生可能还得赶场去下一个培训机构。这样的机构是没有组织的,这样的班级也就没有凝聚力的。

当你的班级没有凝聚力的时候,学生也就找不到归属感和集体感,学生对培训机构的感情也不会很深,如果一旦成绩没多大提高,家长有意见之后,流失就非常容易。

培训学校的校长能像的建社群的方法去建设班集体,你就会发现你的班级完全不一样。你的班级有班长,他就会带动大家学习,你的班级有宣传委员,组织委员,他就会和你经常交流班级情况,你自己对班级情况就有很大了解。

实际情况了解很多的话,你再给家长打电话沟通时,你就能掌握话语主动权,和家长聊的时候也会有更多话题可以聊。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如何去运营一个社群

最关键的地方来了,到底该如何去运营一个社群?

1、设定共同目标

社群应该是有温度,有趣,有爱的一个团体,他们为了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共同的关注点而聚在一起。家庭教育群的目标是什么呢?

这个群有两个重心,孩子成长与家庭教育,而且这个群里面,大部分都是女性居多,因为关心孩子成长,孩子教育的一般是妈妈。

有的校长将家庭教育群建立起来以后,不知道要干么,就找点资料,在里面读一下,时间长了,响应就不是很热烈了。

如果你针对用户属性去分析,再去确定目标,群运营就有了正确的方向,群运营也就会有丰富的内容。这就是所说的理念问题。

2、发展种子家长

种子用户?尤其是刚成立的培训机构是非常看重"种子用户”。

在这里还有一个关键的地方,你不能一直当“分享者”,你也可以当“需要帮助的人”。因为人有一个特点,是被需要,虽然这个词说出来怪怪的,但确实如此。

举一个例子:

有一个教育机构,举办了一场家庭交流沙龙,可是报名家长太多,原来的场地根本不够坐,他在群里说,因为人数太多,原来的地方不够坐,有哪位家长可以提供一个合适的地方?

有个家长给我直接打电话说,他那里有一个可以容纳这么多人的地方,可以马上安排。

最后,在这位家长的帮助下,找到了场地,这样可以让家长有参与感,慢慢的成为培训机构的"熟人”,像自己家一样。

种子用户会主动的帮你扩散,帮你传播。其实,这个可以适用于很多场合,调动所有家长的积极性。

怎么调动,怎么让家长有参与感?如果你是一家少儿美术机构,你告诉家长,想帮孩子做一本画册,需要家长配合。

老师负责提供每个孩子绘画作品照片,某个家长可以联系印刷商家,某个家长负责联系排版设计等等。角色分配之后,分配到角色的人,肯定就特别有存在感、参与感、成就感,他们也就会成为你的种子用户。

记得最后,在这本书署上他们的名字。他们肯定会去给他们的亲戚分享,给他们的朋友分享,给别的家长分享,这个群就会发生裂变,这样还会愁没人加群了吗。

3、PK并及时反馈形成1x3的网络效应

什么是PK并及时反馈形成1x3的网络效应?

我在群里面开展过很多活动,其中有一次,我在我的家庭教育群里面分享过培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舒尔特方格法。

一定要让孩子之间去PK,比如让孩子之间去PK找到几十个数所使用的时间长短。妈妈们都是喜欢玩数字游戏的,当她们带着孩子PK的时候,你可以给她一些精神上或物质上的激励,比如小红包,这样她就会坚持下去。

其中有个孩子妈妈告诉我说自己为什么能这样长久坚持下去,是因为她要每天在群里高调地晒图。其实,她是在一种外部的力量驱动下,坚持参与这个活动。

这里分享一个小技巧:如果你在自己群里,做注意力培养方面的话,你可以这么说,你即将给大家分享一个方法,可以让孩子三个月之内改掉马虎粗心的习惯,相信社群里的家长肯定都会很兴奋。

90%以上的学生都有马虎粗心的坏习惯,是不是意味着90%的家长都会报名参加呢?有的家长并不会太上心。我会让每一个家长邀请两个人,三个人一组来PK,看谁成长得最快,这时社群也在发生着裂变,家长之后就会每天在群里晒图。

“晒”是人性的一部分,她这样一晒就停不下来了。这样的比赛就形成了1x3的网络效应,这样的群就会发生裂变,群成员数量就会有个飞跃式的增长。

仪式感

社群建设如基督教徒一样,也是需要一定的仪式感的。那么仪式感怎么去体现呢?

举个例子,当你组织线下交流会时,请按以下步骤去做:

1)给每一个人做一枚徽章。

2)带领家长起誓我要努力学习,并要处理好家庭的三大关系,我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我要帮助孩子培养他良好的学习习惯,给孩子自由,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3)然后再唱一首歌一首励志的歌曲,给人以力量。

当有这种仪式感之后,整个组织的面貌是不一样的。给人感觉这个组织很正式、很正规,能给他们来荣誉和成就。

累积信任

这是社群运营达到高潮的一个阶段。不要想着商业化,不要想着去赚钱,不要想着你建社群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家长加入,然后报名上你的课。

社群背后的本质是经营一种信用关系。不断地去累积信用,所有的人都会成为朋友,而不单纯的只是某个人的粉丝。当大家都成为朋友了,这样的社群粘性就会非常强。当这样的群达到一定的氛围后,大家都会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的。最不好的商业,就是最好的商业。

建立好信任关系之后,你要怎么做呢?分享两点思路。

思路一:你可以给每个人一个信用值,根据每一个人的信用高低,联合这些人进行众筹。这样你就可以办学校了。这时如果你有100个家长,100个家长的孩子都可以发展成为你的学员,也有100个家长可以给你去宣传,你还怕分校做不起来?这样的效果,你是完全想不到的。

思路二:你也可以成立一个学霸基金。学霸基金是给那些想让自己孩子成为学霸的家长来购买的,购买这个基金是和购买银行基金是一样的,虽然收益可能比银行低,可是他可以获得你这个学校的一些特权,他会享受到很多别人享受不到的服务。这个时候,家长一定在意的不是这个收益,而是背后的特权,你就可以发布你的第一款教育互联网产品。

互联网时代已经到了,你可千万别再装睡。运营好、利用好家长社群,你学校的保生、招生工作一定会如鱼得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干货丨如何做好家长社群,自动裂变招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gcv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