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野草诗会书房就是我的全世界简诗
跟着女儿学古诗2一去二三里:数字诗的翘楚

跟着女儿学古诗2一去二三里:数字诗的翘楚

作者: 不町 | 来源:发表于2016-08-05 11:06 被阅读264次

“跟着女儿学古诗”系列的第一篇写了《春晓》,其实按照当前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一首诗是这首《一去二三里》,之所以先写了《春晓》,是因为在我的记忆中,小学的第一首诗、印象最深的一首诗就是《春晓》,感情上加了分。现在,就按照最新版人教版语文课本上的顺序来学习――《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一)儿童诗的大作者

这首诗又名《山村咏怀》,因为直白有趣,历来都作为儿童启蒙诗来传授。中国有很多启蒙读物,最著名的就是“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另外还有《弟子规》、《幼学琼林》、《千家诗》、《声律启蒙》等,这些都是为着“启蒙儿童”的明确目的而写的。但启蒙诗却往往不是这个性质,像《咏鹅》(骆宾王)、《春晓》(孟浩然)、《画》(王维)等,文字浅白,颇有童趣,但却是作者文学才华、文字功力的体现。

武术上有“无招胜有招”之说,文学也是这个道理,能用平淡无奇的文字,写出返朴归真的意境,方是高手中的高手。这首《一去二三里》就达到了这种境界,看着像过家家的顺口溜,但意境却很空灵幽远,而作者更是牛人一个。谁?

邵康节!

可能许多人一看,不熟悉。但在宋代,他可是大名鼎鼎;在中国哲学界、易学界,他更是牛气冲天!

(二)牛人有多牛?

邵康节名雍,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1011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77年(宋神宗熙宁十年)。康节是谥号,是在他死后十几年后,由宋哲宗在元佑年间给他的赐谥。在中国历史上,谥号可不是什么人都有的,一般都是大臣死后,天子依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称号。邵雍一生没有做过官,但在他死后不久,当朝就追授他“秘书省著作郎”,而后得到谥号。宋徽宗崇宁初年(1102年左右),邵雍又被朝廷追封新安伯,与孔子文庙一同祭祀,足可见他在朝廷心目中的地位。这是他的第一“牛”——死后极尽尊荣。

邵雍的前半生主要学习、隐居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共城(今河南辉县),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39岁时,迁居洛阳,一直到去世,共闲居洛阳三十年,靠博学的知识和儒道大家的风范,逐渐赢得了名声,影响力非凡。1、民众尊敬。他常出城游历,乘一小车,让人拉着,随意而行,大家对他的车轮声都非常熟悉,争相迎候。2、高官仰息。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的前宰相富弼、司马光、著名诗词家吕公著等退居洛阳,非常敬重邵雍,过往甚密。当时地方官员、读书的士子到洛阳,常常先去拜访邵雍,而不是官府。宋神宗全面推广新法后,有的官员不认同,想递上辞呈不干了,邵雍说:“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矣。投劾而去何益?”于是这些官员都收回了辞呈。他能以布衣之身,影响这么多的官员、影响时局,隐隐有“布衣宰相”之势,很是厉害。3、众人资助。邵雍很穷,初到洛阳时住草棚屋,1062年(嘉佑7年),洛阳府尹王宣徽在洛阳天宫寺天津桥这个地方的一块旧宅基地上建起了30间房屋,请邵雍居住,富弼又给他买了一个花园。住了6、7年后,朝廷实行买官田新法,邵雍的这片房子被划为了官田,需要向官府交钱,司马光等二十余家又集资为他买下,邵雍把这所园所命名为“安乐窝”,在园地上自耕自种,自号安乐先生。这是他的第二“牛”生前极尽尊崇。

邵雍受尊崇,原因之一是他的隐逸名士风度,之二就是他的研究成果。他主要研究什么咧?数学。这个数字不是现在学校里的数学,而是易学基础上的象数之学,传说《梅花易数》就是他的著作,而邵雍也被传成了每卦必中的“神算子”,这些虽然流传很广,并没有实证。其实,邵雍虽然精于易术玄学,但他本人并不迷信这些东西,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因病卧床百余日,张载来探视他,要给他推命吉凶,邵雍回答说,“世俗所谓之命,某所不知,若天命则知之矣。”他的《闲行吟》一诗更标明了态度:“买卜稽疑是买疑,病深何药能够医。”这个境界,与那些顶着研究易学名号、靠算命占卜沽名谋利的所谓“大师”们,是有天壤之别的,他研究术数,不为算命,而是为了研究天理。

其实,《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研究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经典,而不是算命占卜之书。邵雍的主要成就,也是在于研究这种天地间的大学问,他在吸收道家与汉代《易》学思想成分的基础上,形成了对《周易》的独到理解,以数为框架建立起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体现在他的著书《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和诗集《伊川击壤集》里。他的哲学思想,他也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这是他的第三牛:奠基宋明理学。

(三)数字诗的翘楚

中国古代一直不乏数字入诗的精品,比如: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徐渭《咏雪》)

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丈长竿一寸钩;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钓一江秋。(纪晓岚《一字诗》)

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林黄叶一僧归。(清代女诗人何佩玉《黄昏》)

一园一圃一茅亭,一水湾环一色青;一个闲人无一事,一诗一酒一茶经。(清代诗人汤濂《水竹幽居》)

更为经典的应该是卓文君写给负心郎的那首数字诗了——

一别之后,二地悬念,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Ps:以上数字诗的作者版本很多,这里只选一种说法。

这几首诗都非常有趣,朗朗上口,但无论在用巧还是意境上,蟹丁个人认为,与《一去二三里》还是有差距的,在我的心目中,这首《一去二三里》是数字诗中的翘楚。

另外,《一去二三里》与以上几首数字诗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

要讲起这个不同,就得涉及宋明理学的一些知识。

宋明理学即为两宋至明代的新儒学,我们通常所说的理学,一般是指由程颢、程颐创立,由朱熹发扬光大的程朱理学,这个学说后来逐渐成为官学,但因为其核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而广受诟病。

实际上,宋明理学的范围和内涵要比程朱理学广得多,按现代学术界的研究,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二程、朱熹为代表)、心学(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而按照现代哲学标准来分呢,则可分为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宋明理学各派研究的核心是一样的,就是“理”,或者说“天理”,要用天理来约束自己、规范社会,但在“理在哪里”、“理如何追求”这两点上,却有明显不同。客观唯心主义包括张载气学、邵雍数学、程朱理学,他们虽然主张不同,但都认为“理在物中、即物穷理”;而主观唯心主义则是陆王的心学,他们主张“理在心中、我即是理”。所以,像朱熹的核心观点就是“格物致知”,王阳明的核心观点则是“知行合一”,而我们的主人公邵雍的核心观点是“以物观物”,认为“以物观物”则明,“以我观物”则暗,反对认识客观事物时加入主观感情的成分。

知道这些,就能发现《一去二三里》的特征,就是只有“物”没有“人”,而其他几首数字诗(除去徐渭《咏雪》这首纯咏物诗)都是“人”为主角,所以《一去二三里》显得境界空灵,这正是邵雍“以物观物”观点在诗作中的体现。

我们写东西,很少能进入这种“无我”的境界,不知不觉就会把自己代入其中,所谓“文以载道”、“歌以咏志”,而能写出这种无“我”之诗的人,大多有着一种“无我”的豁达和“超我”的视野。

而且,这种无“我”之诗对孩子来说特别易懂,为什么呢?因为无“我”之诗就是看景、看物、看世界,是一个直线的视角,而无“我”之诗则有心理的变化、情志的变化,孩子就不好理解。像我女儿背诗时,我通常会给她解释诗的意思,但通常她是似懂非懂,最后基本还是靠死记硬背下来。举个例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我们大人觉得特别浅显易懂,但孩子就不一定很快弄懂,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心理活动的转折,“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对小孩子来说是不好理解的,而《一去二三里》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女儿在第一次背这首诗时,根本不需要我的解释,就基本懂了诗的意思。

是以,这首《一去二三里》,既有雅趣,也有哲理,更有境界,孩子读来有孩子的乐趣,而成年人读来,也可以挖掘出深度的理解。

相关文章

  • 跟着女儿学古诗2一去二三里:数字诗的翘楚

    “跟着女儿学古诗”系列的第一篇写了《春晓》,其实按照当前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一首诗是这首《一去二三里》,之所以...

  • 小学语文古诗词文言文大全

    小学语文古诗词文言文大全 小学语文古诗词文言文大全 第一册 1、一去二三里(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

  • 脑袋大开,心情真好

    《旅思》 【元】徐再思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 数字入诗,全诗出现十个数字,简单的勾勒...

  • 古诗一首

    今天宝宝教会我一首古诗 一去二三里 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 简约之美,意境诗词(228):元·徐再思~旅思

    原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 原作者~元,徐再思 注:数字入诗,全诗出现十个数字,简...

  • 由“一去二三里”说开去

    小时候喜欢背诵古诗,诸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支花”(宋•邵雍),意思通俗易懂,巧妙运用数字...

  • 最古诗(最好玩的古诗最经典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诗歌奶爸,想请大家玩个游戏——诗词接龙!先来首数字古诗吧:山 村 [宋] 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 9.14周三语文

    1.背诵一去二三里。作者名字很生僻 可以不用背 。 然后在小学生必备古诗词100首里找出这首诗 用手指着读 在背诵...

  • 十数入诗,妙趣无穷

    “十”字令诗就是将“一”到“十”,十个数字嵌入诗中。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是宋代...

  • 小学古诗词品读书拍小札(一)

    一、一去二三里 这是一首浅而有趣的诗,非常适合年纪小的儿童读着玩。 (本诗的趣味在于用了从一到十的十个数字来记录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跟着女儿学古诗2一去二三里:数字诗的翘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guh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