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解
本篇有三个层次。由舜讲到周代,作者认为周代先王积德累仁,特别是文王更为突出。这是第一个层次。至武王,虽说以武力获得天下,但名望并没有丧失,获得了尊荣、权位、财富,以及子孙长久的祭祀。这是第二个层次。周公是第三个层次。周公成就了文王、武王的事业,制礼作乐,从天子推及到普通百姓。通篇都是讲德,和上文“大德必得其位”相通,核心还是同孝相连。
原文(译文)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1)!以王季为父(2),以武王为子(3);父作之(4),子述之(5)。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6),壹戎衣而有天下(7)。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8),周公成文武之德(9),追王大王、王季(10),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11),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孔子说:“没有忧愁的人,大概只有周文王吧!他有王季这样的父亲,有武王这样的儿子。父亲开创了帝王的基业,儿子继承了他的事业。武王继承了太王、王季、文王的功业,身穿战袍讨伐商纣,一举夺取了天下。他本身没有失掉显扬天下的美名,成为尊贵的天子,拥有四海之内的疆土,社稷宗庙祭祀他,子子孙孙永保周朝王业。武王晚年才承受天命,及至周公才成就了文王、武王的德业,追尊太王、王季为王,又用天子之礼祭祀历代祖先。而且把这种礼制推行到诸候、大夫、以及士和庶人。按照这种礼制,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的,父亲死后就用大夫的礼制来安葬,用士的礼制来祭祀。如果父亲是士,儿子身为大夫,父亲死后就按士的礼制安葬,按大夫的礼制来祭祀。服丧一周年的丧制,从平民通行到大夫为止。服丧三年的丧制,从庶民一直通行到天子。为父母服丧,不论身份贵贱,服期都是一样的。”)

注释
(1)文王:指周文王。
(2)王季:周文王的父亲,名季历,周武王即位,封为王季。
(3)武王:周文王的儿子,名发,谥号武。
(4)作:创业。
(5)述:继承。
(6)缵(zuan):继续。大王:太王,即王季的父亲古公亶父。绪:事业。
(7)壹戎衣:一著戎衣以讨伐商纣。
(8)末:晚年。
(9)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名旦,辅武王伐纣。成文武之道:成就了文、武王的德业。
(10)追王:追尊……为王。
(11)期之丧:指一年的守丧之期。

旁注
【朱熹旁注】
右第十八章。(上面一段是第十八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