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经典经典文集
《中庸》(十八.齐家)

《中庸》(十八.齐家)

作者: 袖舞清风666 | 来源:发表于2019-10-09 10:02 被阅读0次
《中庸》(十八.齐家)

                                      题解


        本篇有三个层次。由舜讲到周代,作者认为周代先王积德累仁,特别是文王更为突出。这是第一个层次。至武王,虽说以武力获得天下,但名望并没有丧失,获得了尊荣、权位、财富,以及子孙长久的祭祀。这是第二个层次。周公是第三个层次。周公成就了文王、武王的事业,制礼作乐,从天子推及到普通百姓。通篇都是讲德,和上文“大德必得其位”相通,核心还是同孝相连。

                                原文(译文)


《中庸》(十八.齐家)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1)!以王季为父(2),以武王为子(3);父作之(4),子述之(5)。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6),壹戎衣而有天下(7)。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8),周公成文武之德(9),追王大王、王季(10),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11),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中庸》(十八.齐家)

        (孔子说:“没有忧愁的人,大概只有周文王吧!他有王季这样的父亲,有武王这样的儿子。父亲开创了帝王的基业,儿子继承了他的事业。武王继承了太王、王季、文王的功业,身穿战袍讨伐商纣,一举夺取了天下。他本身没有失掉显扬天下的美名,成为尊贵的天子,拥有四海之内的疆土,社稷宗庙祭祀他,子子孙孙永保周朝王业。武王晚年才承受天命,及至周公才成就了文王、武王的德业,追尊太王、王季为王,又用天子之礼祭祀历代祖先。而且把这种礼制推行到诸候、大夫、以及士和庶人。按照这种礼制,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的,父亲死后就用大夫的礼制来安葬,用士的礼制来祭祀。如果父亲是士,儿子身为大夫,父亲死后就按士的礼制安葬,按大夫的礼制来祭祀。服丧一周年的丧制,从平民通行到大夫为止。服丧三年的丧制,从庶民一直通行到天子。为父母服丧,不论身份贵贱,服期都是一样的。”)

《中庸》(十八.齐家)

                                    注释


(1)文王:指周文王。

(2)王季:周文王的父亲,名季历,周武王即位,封为王季。

(3)武王:周文王的儿子,名发,谥号武。

(4)作:创业。

(5)述:继承。

(6)缵(zuan):继续。大王:太王,即王季的父亲古公亶父。绪:事业。

(7)壹戎衣:一著戎衣以讨伐商纣。

(8)末:晚年。

(9)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名旦,辅武王伐纣。成文武之道:成就了文、武王的德业。

(10)追王:追尊……为王。

(11)期之丧:指一年的守丧之期。

《中庸》(十八.齐家)

                                    旁注


                            【朱熹旁注】

        右第十八章。(上面一段是第十八章。)

《中庸》(十八.齐家)

相关文章

  • 《中庸》(十八.齐家)

    题解 本篇有三个层次。由舜讲到周代,作者认为周代先王积德累仁,特别是...

  • 《中庸》(十五.齐家)

    题解 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中庸》(十九.齐家)

    题解 这里仍接上章,说文王、武王是大孝。孝的最重要特点是能继承先人遗...

  • 《中庸》(十六.齐家)

    题解 这一章借孔子对鬼神的论述说明道无所不在,强调道“不可须臾离。”...

  • 《中庸》首读笔记(2019.9.11~14)

    《中庸》首读笔记(2019.9.11~14) 一、感悟、启发: 细述什么是中庸之道、如何行中庸。 修身、齐家、治国...

  • 闲笔

    闲笔春秋里 穷典破故纸 中庸奉座佑 坚守阵底线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 🎏《中庸》日课77

    《中庸》日课77 上面讲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点是修身,通过修身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上述几章每章都有...

  • 中庸十八

    其十八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

  • 🎏《中庸》日课58

    《中庸》日课58 以上的内容总体上是讲的修身,讲完修身之后,从下面《中庸》第十五章开始就转入齐家了,内容与《大学》...

  • 《中庸》笔记(十八)

    第二十四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庸》(十八.齐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guw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