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喜欢那些不动声色,总喜欢那些不言而喻,更喜欢那些不谋而合的契约,那是精神的支柱,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财富。可多少能做到?多少能为之?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不是靠别人告诉的,只有亲身经历之后,才知道那路边有多少野花,有几流清泉。
山中有一“仙人居”盛名已久。一日,一位年轻人来到此处想拜“仙人居”里的圣人为师,修得正果。
在深山中走了许久,年轻人来到了一处三岔路口,正在不知该选哪条路的时候忽见路旁有一个老和尚在小憩,于是他紧忙上前问路。
老和尚睡眼惺忪,咕哝了句“左边”,便又睡了。年轻人依言走了左边那条小路,然而走了很久路却突然消失在一片树林中,年轻人原路返回。
年轻人回到三岔路口时,那老和尚还在,便又上前询问。这时老和尚又说了句“左边”,便又翻身睡觉了。
年轻人想着这是什么答案,正要再问,转念一想,也许老和尚是从下山角度来讲的“左边”,恰好与自己反了。于是他又从右边那条路上山去,结果还是一条死路。
年轻人原路返回三岔路口,看见老和尚还在那里,气不打一处来。上前推醒老和尚就问:“你一大把年纪了,为何还要骗我,左边的路我走了,右边的路我也走了,都不能通向山顶,到底哪条路可以去山顶?”
老和尚听到指责,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哈哈大笑:“左边的路不通,右边的路不通,你说哪条路通呢?”
年轻人这才明白过来,应该走中间那条路。于是懒得再与他理论,便沿着中间的路上山去了。来到“仙人居”后才发现,那圣人竟然就是三岔路口的老和尚,此时正等着年轻人磕头拜师呢。
很多事情,靠别人的指点是不行的,必须要自己经历。圣人之所以要给年轻人指错路,也正是这个意思,是在告诉他,很多时候,要依靠自己,只有走过才知道那是不是属于自己的路。
自己选的路也许会偶有不通的情况,但是不要怕犯错,这世上没有不可原谅的错误。如果害怕犯错,或者害怕浪费时间精力,便不敢独自去闯出一条路来,而只想着靠别人指引,那么永远也无法长大。
《佛说佛名经》中说:“有两种健儿: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前者一般凡夫做不到,后者要有良心发现,人人可行。
佛陀在一个乡村偶然遇到一位比丘,看到他态度散漫、毫无威仪,犯了僧团规矩。
比丘看到立即收敛自己的形态,而佛陀却始终一言不发,默默离开。
隔天佛陀说法时,这位比丘来到佛前礼拜、忏悔,自述昨天在街道上犯了错,在看到佛陀的时候,内心无比惭愧,于是前来忏悔,请佛责罚。
佛陀微笑着告诉他:“昨日你在众人之下低下头来,我知你已自起惭愧心。”并且肯定了比丘当众忏悔过错的勇气。
知过能改、更能当众表露忏悔,亦是典范。尚为凡夫,难免犯错,就怕知错而不改过。
不怕犯错,怕不改过。能改过,生命才有向上的动力。虽然幸福是个相对的概念,但只要常求己过,答案自在我心。
人这一生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但是人生也不是只有喜没有忧。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碰到困难,在面对困难时,不要担心选择后的那条路究竟是对是错,鼓起勇气去走吧,不要怕错,要知道,人这一生最怕的不是犯错,反倒是没有那颗愿意改过的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