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庭内部“遗留”问题总会在孩子身上得到体现。比如:孩子做事磨磨蹭蹭。不论任何事情,每天总是要拖延好久才能完成,家长都喊破了喉咙,可是孩子还是优哉游哉。这种情况,整天都在重复:
早晨催起床:
叫第1遍不起,叫第2遍哼哼唧唧回你一声,叫第3遍才不情愿地起来,眯着眼磨磨蹭蹭穿衣服。
回家催作业:
有时候,幼儿园会让孩子下午回家做点作业,刚坐下没5分钟,就嚷着要喝水,一会又想吃水果,一会又想上厕所。本来作业不多,非得磨蹭到七八点才写完。
晚上催睡觉:
都是快10点了,孩子还窝在沙发上看动画片。催一声没动静,再催就急眼。
……
其实我的小时候也是这样,整天被催促,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醒了没?没。——快!
作业写完没?没。——快!
饭吃完没?没。——快!
一开始家长这样催我,我还怕些,立马就会去完成该完成的东西,再后慢慢发现家长其实就仅限于催促,然后就演变成了对抗:反正你也不会对我怎么样,顶多是说说而已。
这么做真的行么?这样一味地催促,嘴上功夫,或许只能有效一两次。孩子自身慢慢的也会有“抗体”,这种方式很快就会失去其原本应该具有的效果。
诸如此类的事情太多了,孩子渐渐失去了自制力,也没有了时间观念,凡是都变得被动,最终就会形成拖延症。
反过来一想,孩子的磨蹭,搞不好是家长催促出来的。
假如,孩子窝在沙发上看动画,到10点多,基本要催三遍才肯乖乖睡觉。
那么问题来了:孩子真的不知道10点多就应该准备洗漱睡觉了吗?
其实不然。许多人都知道,其实当年自己都是知道10点多应该睡觉了。之所以会懒着不动,是因为对家长长时间的唠叨、催促形成了免疫和依赖:
催第一遍,一点都不在乎,因为这只是一个预告,还会再催第二次,还能继续看;
催第二遍,心里有准备了,预感家长可能会发火,所以赶紧再多看一会儿;
催第三遍,家长真的火了,再不去睡觉就会挨揍,所以才去洗漱、准备睡觉。
时间长了,孩子做事的标准不是“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而是“妈妈有没有催”。
有的家长嫌孩子吃饭慢,就给孩子喂饭,不让孩子自己吃了;嫌孩子书桌乱糟糟的,就去帮孩子收拾;嫌孩子穿衣服慢,怕上学迟到,就帮孩子穿衣服……
虽然父母都是出于好心,但是每替孩子做一件事,就剥夺了孩子一次锻炼、成长的机会,到头来人家孩子都能自己吃饭、穿衣服了,咱家的还得喂、还给帮忙穿衣服。
而且父母为孩子代劳太多,还会让孩子滋生严重的依赖心理。有些事不愿意做就不做,想磨蹭就磨蹭,反正有爸爸妈妈跟在后面“擦屁股”。
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用来锻炼的事情,一共就那么多,你替孩子做了80%,孩子就只剩下20%的成长空间;你要是只替孩子做20%,那孩子就获得了80%的成长空间。
所以,真正的爱孩子不是无休无止的呵护,而是让孩子适当面对风雨,尽快成长起来。
任何人都讨厌被催促,家长的催促常引起孩子的反感,所以,要尽量把事情交给孩子自己来管理。比如,用闹表或定时器,来取代你的监管和催促,效果一定更好。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养孩子都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越急越没有效果。
其实家长,可以试着慢慢戒掉唠唠叨叨、连哄带骗的催促,对孩子下达的指令时,内容要简单明了,态度要和善,语气要坚定。
作为父母,我们想要留住他们的耳朵,让他们听得进去我们的建议,就得学会耐下性子来调整心态,寻求有效的切入点和表达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放轻松了,态度简单坚决点,很多事情反而明朗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