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身处在一片浩渺无垠的信息汪洋中。
注意力超过30分钟就很难再集中,不刷刷手机就浑身难受。这倒也不能怪我们,因为移动化时代,无数信息碎片纷至沓来,不管你愿不愿意,微信工作群就这样切割着我们的时间,微博热点紧贴着我们的眼球,导致我们的神经回路也被重新改造,变成自控力和幼儿园小朋友差不多的大忙人。
移动化还将继续,我们能抵挡这样的潮流吗?
不能。但是工作还是要继续啊,老是被分神,最后工作完不成,陷入拖延加班的死循环怎么办?
很简单,就是顺势而为——你不能阻止时间被碎片化,那就接受它,然后利用它。
只有利用碎片化,才能挤出完整的时间。
另外在眼花缭乱的信息时代,如何快速整理收集好的信息,到用的时候能够立马拿出来,也是必备的技能。
我觉得掌握了这两点的人,至少在工作上能节省一半的时间。
先说第一个武器——利用碎片化时间
虽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我的方法确实为我节省了不少的时间,且效果拔群。
那就是,在接到一个任务的时候,不是等到最后才去做,而是拆解它,然后尽可能多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把每一步做掉。
举个例子吧,一般出差回来,都要写出差小结。比如客户介绍,拜访的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期限等等。
这些如果全部都等到回来再写,又变成一桩让人头大的事情——当时到底谈了些啥早忘了。遇到拖延症加不善于文字表达的人,很可能为了这种事情而加班。你说值不值得?
实际上,出差小结明明可以在出差的时候就写掉。
工具就是手帐+手机。

在谈话的时候,就按照出差小结的要点问,用本子记录回答。不明白的地方当场问清楚。
写东西其实是帮你在梳理思路,有时候听人家说话一晃就过去了,你其实没听懂。
写下来,你就会思考,咦,这个CPS是什么意思?70%的增长率是环比还是同比?是一个地区的还是整体?
有了笔记,你会发现谈话质量提升了好几倍。
虽然有很多人推荐康奈尔笔记法,划分好笔记的区域。但是一般在会议上根本没有时间,更多的是速记关键词,其中,数据尤其重要。
拜访完之后,总要在公共交通上耗费点时间,这时候,就可以整理笔记上的内容到手机里了。
App不需要多,一个印象笔记足矣。因为会谈过程本身就是顺着问题框架进行的,所以对着关键词脑子里能够较为流畅地组织好语言,用文字表达出来。
手机放在打开的手帐上,和拥挤的地铁很配哦。
不要指望你回酒店还能打开电脑整理,也没这个必要。走了一天本来就已经很累了,对于我们这种懒人,当然是洗个澡,躺在床上涂身体乳,拉个筋然后睡个好觉咯。
再说一个我比较自豪的例子吧。
去年11月的时候,我休假去国外玩,礼拜四回国的时候收到老板的微信:明天所有经理给部门老大做年终汇报,每人15分钟。
一般人得知这个消息会怎么做呢?另一个休假时间和我一样的同事,飞机落地后立刻回到了公司。当时晚上8点多,她看到办公室里灯火通明,所有经理都在对着电脑做ppt。
当然,除了我。
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特别笃定,觉得明天做也来得及。此时留给我的时间,只剩下6个小时——还好我是下午汇报。
PPT当然是要做的,但是不一定要在办公室里面。
事实上,从收到任务的那一刻起,我的大脑就开始飞速运转了。
先想年终汇报的结构——回顾业绩,重点案例,收获和反思,明年展望。
再填充里面的细节——拟好需要拉取的数据,想好怎么讲一个紧扣中心的故事。
定好大框架,理顺逻辑、找好亮点。这些都是在我候机、排队、乘地铁的时候完成的。剩下的支撑内容,早上花点时间统一采集整理即可。
所以第二天老板见我跟没事儿人似的,笃悠悠做着PPT的时候,眼珠子都快掉出来。
我在上午结束前就给她汇报了第一个版本的PPT。得到了一些修改意见之后,我很快又改好了第二个PPT。和其他同事演练了一遍——主要计时和串词,把握一下演讲的节奏——之后,就胸有成竹地上台汇报了。
结果也得到了部门老大的赞许。
经过这件事,我对“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你战略上的懒惰”这句话更有感触了。
而拆解工作,利用碎片化时间去完成,也成为了我的工作习惯。因为家里远,我不加班。但那时因为领导交给我的工作,我总是能以她意料之外的速度完成。
拆解任务,利用碎片化时间这个技能其实在我高中的时候就开始用了。
古文、政治、历史这些大段大段要背诵的内容,都在我一边读的时候,一边录进了手机里。
然后每天早上上学的路上听,听多了自然就背出来了。
此外,像我做的两场关于外语学习的直播,都是在地铁上定框架、填充大部分内容的。
这里,我再推荐一个语音转文字的app“讯飞语记”。下次你写演讲稿的时候可以试试。

一方面输入的时候就可以做提前演练,另一方面还即时转化成了文字,虽然会有不准确的部分,但还是节约了很多手打的时间。文字可以直接导出到PC端,再修改,比直接写要快得多。
不方便说的时候,也可以用手打的方式记录。我一般出去旅游的时候思路总是特别活跃。一有了点感想,我都会赶紧记下来。虽是只言片语,但却捕捉到了一闪而过的灵感,为我之后整理旅途思考,书写成文做了铺垫。
关于碎片化的例子就说这么多,相信你们也会举一反三,很快找到利用场景的。
下面说第二个武器——信息整理
上文提到的PPT案例,其实就隐含着这个技能。
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我还要去搜集PPT模板,耗费时间不说,也会打断我的思路。
所以,在这样一个信息井喷、资源唾手可得的时代,我们需要随时收集有用的素材。
这里的收集,不是光在微信里点击收藏——收藏里的东西你打开看过几次?而是要做到关键时刻马上能翻出来用。
工具不需要多,三个足矣。
印象笔记——app+网页版+插件

网页上的内容——如PPT模板网站、excel快捷键、图片网站等等,可以一键剪裁到印象笔记里面。

手机上看到好的公众号文章,先用浏览器打开,然后再用印象笔记打开,就完成了收藏。
我把公司产品的介绍、详细规则的解释等也放在了印象笔记里面,这样外出拜访客户的时候就能随时拿出来。
另外用印象笔记拍实体书会特别清晰,直接是黑白的印刷效果。

以上所有的内容,起一个你下次搜索的时候会想到的标题。比如“理财书单”等等。
PC端登陆后,所有文档一览无遗,搜索只需CTRL+F,导出也非常方便,可替代微信传输助手。
看到人家荐书,我会先放在印象笔记里面。积累了一些之后再用网页版打开,筛选豆瓣8分以上的看。这样就避免了你的思维一会儿被分散,去网上看看这本书,最后又不自觉干了别的事情。把碎片化的时间整块化,是我们提高效率的要点。
One note:

Outlook必备神器。
尤其是在有邮件文化的大公司里面,你一定会爱上这个工具。
那些繁琐的规章、流程,直接一键转到onenote里面,要用的时候搜索关键字就能找到。

选择邮件直接点击one note就发送过去了
有了这个,你会成为部门里的流程百事通,第一时间响应大家的问题,树立一个靠谱的形象。
后来我从大公司离职,交接给新人的时候,直接把onenote里的邮件导出扔给了他,大大节省了我培训他的时间,也方便他到时候有迹可循。

KINDLE:
手机上看到的深度好文,我一般不会立即看,因为手机上光看不记的话,转眼就忘了。所以我会把文章推送到亚马逊kindle服务号上,它会同步至kindle。这样我可以直接标注笔记,然后用kindlemate导出到电脑上保存即可。


至于保存在电脑里的文档,能够找得到就行,没必要做得跟目录一样细,我们花20%的力气去达到80%的效果就可以了。本来就是想偷懒嘛,不要本末倒置了。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会让你收藏的文章永远放在收藏里面。而是通过整理,你可以获得他的观点、论据,放在你的素材库里,化为己用。
总结
我相信很多人,思维活跃,时不时迸发写作灵感,但是往往想要一蹴而就,想提笔就写完一篇论点精彩,论据丰富的文章,结果呢?也就只能停留在想而已。
其实,我们看很多优秀的自媒体人,都是随时随地写作。想到了一个标题,先记下来;看到一篇文章可以作为素材,摘录下来;等飞机正好有点时间,把观点的框架拟出来,然后把素材填充进去……他们之所以高产,就是比你更会利用碎片化时间,更懂得信息的整理。
所以,现在我也学习他们的方法,随时随地记录、收集,抽时间一起整理。
包括这篇文章,也是我写了4天完成的。
总而言之,手帐、印象笔记、onenote、kindle这四样工具足够普通人提高效率,节省至少一半的时间了。
这个世界是由聪明人和懒人推进的。归根结底,是由聪明的懒人推进的。
因为我很懒,懒得刷朋友圈,才能每个礼拜看2本书,写了18万字。这些都没什么难的。无非就是我利用了碎片化时间,而不是像很多人,把自己的时间碎片化了而已。
省下的时间,健健身,看看书,于我而言是再幸福不过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