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专题首页统一推送人间故事文学
陈衡哲:民国才女教母,中国第一位女教授,一生勇于“造命”(才女0

陈衡哲:民国才女教母,中国第一位女教授,一生勇于“造命”(才女0

作者: 叶紫檀 | 来源:发表于2017-12-25 12:51 被阅读217次

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教授,

她是第一批获得清华奖学金的9名公派女留学生中的一员,

她是五四新文学的第一位女作家,

她用白话文创作的第一篇小说《一日》,比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早一年多问世,是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

她被称为 “才女教母”, 林徽因、张爱玲、萧红、丁玲、谢婉莹等都是她的学生。

可以说没有她的引导,就没有人才辈出、绚丽多彩的民国才女这一群体。

她是胡适的红颜知己。

她不愿屈服命运安排,

7岁拒绝缠足,13岁独自离家求学,17岁拒绝包办婚姻,24岁前往美国留学,

她的一生都勇于“造命”,

她就是一代才女,陈衡哲。

01

陈衡哲出生在常州的一个书香名门。

祖父陈梅村是清朝进士,父亲陈韬以诗文名世,

母亲庄曜孚是江南第一豪门的常州庄家小姐,是著名画家和书法家。

姑姑和姨妈们在绘画、诗歌、书法等领域也都各有建树。

舅舅庄蕴宽生是著名军事家和书法家,在广西创办陆军干部学堂,

著名将领李宗仁、白崇禧都曾是他的学生。

这种豪华阵容的家学渊源,给了陈衡哲最好的童年汲取知识的生活环境。

在家里,陈衡哲与舅舅庄蕴宽的感情最为深厚,

舅舅对她早期的启蒙教育也直接影响了她的一生。

舅舅当时在广州任职,每当他回家探亲,都会给陈衡哲讲在广州看到的新奇故事,

他给陈衡哲描绘中国以外的世界、西洋医院、学堂里的西洋女子,

这些都让陈衡哲惊奇不已,那颗幼小的心灵里,装满了关于现代世界、科学救人、妇女新使命等知识和认识。

舅舅还对她说:“一个人必须能胜过他的父母尊长,方是有出息。

没有出息的人,才要随着他父母尊长的脚步走。”

多年后,陈衡哲回想说:“这类的话,在当时真可以说是思想革命,

它在我心灵上所产生的影响该是怎样的深入!”

舅舅对她说:

世人对命运有三种态度:其一是安命,其二是怨命,其三是造命。

舅舅希望她有造命的态度,也相信她能创造自己的命运。

正是有这样一位思想进步、胆魄非凡的舅舅,才造就了陈衡哲这样一个旷世才女。

02

陈衡哲与命运的第一次抗争是在她七岁的时候,

当时社会上虽然有许多开明人士开始抨击缠足的陋习,

但母亲还是以将来嫁个好婆家为由,要求她缠足,陈衡哲坚决不同意,最后母亲只得作罢。

缠足事件后,陈衡哲更坚信,人不应该屈服命运,应该勇于“造命”。

13岁的时候,当舅舅回乡探亲再次要回广东的时候,陈衡哲讲了一定要外出求学的的诺言,

并向父母力争外出求学。贤明的父母深知女儿的志愿,终于同意了。

到了广东之后,由于年纪不足18岁,学校拒绝接受她入学。

转而由舅舅在家中教她学习知识,舅舅同时给他请了老师教她数学和新时代卫生知识。

后来,陈衡哲回忆说:舅舅“对于现代的常识,也比那时的任何尊长更为丰富,

故我从他的谈话中所得到的知识与教训,可说比书本上得到的要充足与深刻得多。

经过这样一年的教诲,我便不知不觉的,由一个孩子的小世界中,走到成人世界的边际了。

我的知识已较前一期为丰富,自信力也比较坚固,而对于整个世界的情形,也有从井底下爬上井口的感想。”

1911年,陈衡哲到上海求学。入读上海爱国女校,后又转入一个新办的学校,

她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学校,在学习上除了打下扎实的英语基础以外,其他一无所获。

闲暇时,她经常去常熟的姑母家,在姑妈的引荐下做兼职家教。

这段时期是陈衡哲的人生相低谷期,

陈衡哲有文字这样写道:“在那两三年中我所受到的苦痛拂逆的经验,

使我对于自己发生了极大的怀疑,使我感到奋斗的无用,感到生命值不得维持下去。

在这种情形之下,要不是靠姑母的鼓励和开解,我恐怕将真没有勇气再活下去了。”

期间,父亲一纸家书将她召回,让她嫁给一个官二代,

父女俩的对峙,以她晕倒、父亲软化告终。父亲答应她不再提她的婚事。

这个勇于“造命”的女子,又一次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在家待了一年后,陈衡哲再次孤身上路,回到上海继续求学。

1914年夏天,报纸上刊发了一则清华大学向全国招收庚子款首批留美女生的消息,

要求女子没有缠足,且应试题目需英文做答,

这令陈衡哲充满渴望,但她不相信自己的实力。

又是舅舅、姑母支持鼓励才使她赴上海应试,

舅舅姑母的眼光一点没错。陈衡哲在各地考生中脱颖而出,

以全国第二的成绩成为首批九名清华留美女生中的一员。

这些年积累下来扎实的英语功底成了她考试过关的筹码,

可见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那年,“造命”的陈衡哲扬帆远航,开始了她的留美生活。

03

陈衡哲到美国后,先入纽约瓦沙女子大学(时美国最有名的五所女子大学之一),

主修西洋史,副修西洋文学,

后入读芝加哥大学并获文学硕士学位,并开始以莎菲的名字开始文学创作。

1917年,她在美国发表白话小说《一日》,比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早一年多问世,是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

1920年回国,在胡适的力荐下,陈衡哲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30岁的陈衡哲开始走上讲坛,教授戏剧和西方历史。

作为官方第一个派出留学并学成归来的女海归,陈衡哲的课吸引了很多学生。

一年后,由于丈夫工作调动和怀孕,陈衡哲辞去北大的工作,随丈夫前往上海。

在上海时,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王云五找到陈衡哲,

希望她能为高级中学编写一本《西洋史》教科书,以弥补历史教学上的空白,

恰好当时她已怀孕,作为高龄孕妇,加之初到上海,家中琐事繁多,暂时确实无法走上讲坛教学,

于是陈衡哲开始著书立作,其后,她还编写了《文艺复兴史》、《文艺复兴小史》等。

同时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工作。

她以"莎菲"的笔名,创作了《小雨点》、《运河与扬子江》等许多作品,

发表在《新青年》、《小说月报》等新文学主要刊物上,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

陈衡哲夫妇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衡哲随丈夫任鸿隽辗转抵达四川,任鸿隽任四川大学校长,陈衡哲担任历史系教授。

在此期间,她连续在《独立评论》上发表文章,抨击四川弊政和腐败现象,

尤其是对当时四川女学生以“宁当英雄妾,不做庸人妻”为理由争当上层人物小妾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但是也因此惹怒了当地的权贵上层,致使她和丈夫不得不先后辞职离开。

陈衡哲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1945年之后,陈衡哲就再也没有发表过任何评论。

随着年事日高,她的才华,和她眼病一样,日渐模糊,而终湮没无闻。

解放前夕,很多文人学者随国民党撤退台湾,但陈衡哲夫妇选择留在祖国,

正如陈衡哲所说:“我们那一代出去留学,都有一个理想,就是学成归国,要为国家、人民尽点心力,做点事。”

新中国成立后,陈衡哲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

陈衡哲有子女三人:长子以都,获美国哈佛大学学位,在美国任大学教授;

三子以安获美国地理学博士学位,也在美国任大学教授;

次女以书毕业于美国瓦沙女子大学,解放后回国,在上海外语学院任教授。

在十年动乱中,因有子女在国外,遭遇两次大抄家,陈衡哲精神受到刺激,身体状况极差。

一九七六年一月七日,因肺炎病逝于上海广慈医院(即瑞金医院),享年八十六岁。

04

陈衡哲大概是现代中国第一位力行婚姻独立的知名女性,十八岁拒绝家庭指定的婚姻;

后来她又变成一位不婚主义者,为理想和事业,她决意独身。

直到遇到任鸿隽,面对其三万里求婚的诚意,她方抛弃了不婚主义。

任鸿隽和陈衡哲相识,缘于《留美学生季报》,

任鸿隽未见其人,却已被其文章的才情折服,首次见面,就觉得一见如故,爱慕之情与日俱深”。

让这个“造命”才女最后下定决心结婚,和任鸿隽的一段表白不无关系,

“你是不容易与一般的社会妥协的,我希望能做一个屏风,站在你和社会的中间,为中国来供奉和培养一位天才女子。”

知她、懂她、爱她如任鸿隽,这足以胜过任何甜言蜜语。

陈衡哲曾说过,她一生佩服两个男人,一是丈夫任鸿隽,二是周恩来。

可见她对丈夫才华与人品的仰慕。

后人提及陈衡哲,多论胡适与她之间有暧昧之情,坊间传闻颇多。

但我觉得对于孝子学者胡适来说,家有母亲指定的发妻,岂敢再有其他奢求。

所以他们惺惺相惜可能是有的,但是不会上升到儿女私情上来。

陈衡哲:民国才女教母,中国第一位女教授,一生勇于“造命”(才女05)

胡适与陈衡哲夫妇相识于美国,陈衡哲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胡适引荐的,

是胡适成就了陈衡哲北大第一位女教授,也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教授。

当陈衡哲的《小雨点》在1928年出版时,胡适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高度评价了它在新文学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四之后,胡适、丁文江等创办《努力周报》,

陈衡哲钦佩胡适在事业上的才华和成就,愿意追随他作一个同志。

当胡适外出或生病时,陈衡哲时常代为编辑,并先后给刊物写了评说、讲演、书评、调查报告、传记和游记近50篇文章。

胡适有一早夭的女儿,取名素菲。因其同音陈衡哲的英文名,引起很多臆想。

胡适在1921年7月31日的日记中写道:

“得冬秀一信,得知叔永、莎菲新得一女。因重到鸡鸣寺,作一诗歌贺他们。”

诗曰:重上湖楼看晚霞,湖山依旧正繁华;去年湖上人都健,添得新枝姊妹花。

末了,胡适还加注释说:“三个朋友一年之中添两女,吾女名素菲,即用莎菲之名。”

陈衡哲也特别喜欢胡适的爱女素菲并寄予厚望,曾作《送给素斐》:

“我对于你的希望,是和我自己的女儿一样,是希望你也做一颗明星,去照引黑暗中摸索的灵魂,

使你生后的世界,比了你生前的世界,更为美丽光明。”

然而,素菲不幸染病夭折,陈衡哲与丈夫亲到胡家安慰,并把自己的女儿任以书给胡适作干女儿。

解放前夕,胡适选择离开,后来去了台湾,

胡适成了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战犯”、“美帝国主义走狗”,这时,陈衡哲选择了沉默。

也许对经历了风风雨雨,世事沧桑的陈衡哲来说,她对胡适的感情早已超越了友情、爱情,甚至亲情,

那是一种因为政治离别而惺惺相惜的遗憾。

五四运动之前,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还没有女作家这个称谓,

人们形容才华横溢的女子的多用才女,

五四运动后,随着时代步伐的前进,在陈衡哲之后,一个又一个的女作家开始涌现,

她们大多受教过陈衡哲,所以说,陈衡哲是当之无愧的才女教母,民国的才女因她而绚丽多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爱自己多一点的猫:又了解了一位才女!
    叶紫檀:@决定爱自己多一点的猫 这个是非常有魅力的才女
  • 行走的大蘑菇:写出一个系列,真了不起。
  • 北方的秦淮:这篇文章不如前几篇,只有事例的罗列,缺乏对人物生平的细述,写文章,细节产生审美,缺乏细节的描述,美感顿失。
    叶紫檀:@北方的秦淮 不会。感谢建议。会再斟酌修改
    北方的秦淮:@叶紫檀 我一般都是就事论事,希望没有让您不快 🌹
    叶紫檀:@北方的秦淮 感谢

本文标题:陈衡哲:民国才女教母,中国第一位女教授,一生勇于“造命”(才女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ill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