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诡计第二章,博弈论:删繁就简三春树。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在1944年合作完成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标志着现代博弈论的初步形成。然后,约翰·纳什在1950年发表的《非合作博弈》长篇博士论文中,阐明了包含参与者和偏好策略的一种均衡概念。以这二人为代表的数学家和经济学家们,让博弈论和“边际效应”、“凯恩斯革命”,并列成为经济学思想史的重大“革命”,为人类带来了全新的方法论、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
博弈从三个标准进行分类:
1、按照参与人是否有合作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前章介绍的零和,非零和博弈就是这种分类方法下,对于非合作博弈的进一步细分。
2、按照参与人行为的时间序列性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囚徒困境”双方是同时决策的,属于静态博弈,而棋牌有先后手次序,所以属于动态博弈。
3、按照参与者对其他人的了解程度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
目前博弈论的研究,又去合作博弈的复杂程度远高于非合作博弈,因此现代经济学所谈论的博弈论,一般代指非合作博弈。而约翰·纳什就是在这其中提出了非合作博弈均衡:在乙方策略确定的情况下,另一方的策略就是最好的,此时就在纳什均衡点上,每个理性参与方都不会单独改变策略。纳什均衡是一种稳定的博弈结果,但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处在一种有行动顺序的动态博弈中。当然博弈论也存在其缺陷性,正如所有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假设相同,博弈论也遵守着资源稀缺、经济人、共同知识和互相不信任等等。
纳什均衡是博弈各方的一种妥协的最优解,因此当我们身处博弈的纳什均衡中,如果想要改变打破这种平衡,就一定要预想新的结果是不是纳什均衡,而在我看来,这正暗合着传统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当日常博弈中各方参与者在取得中正平和的结果后,坚持不偏移的贯彻着,那就都能收获自己的最好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