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章《与宇宙相和谐》。
稻盛先生解释人生角度很有特点。一个是命运,一个是因果。前者与生俱来,后者给与了人无限努力的空间。二者综合作用在人身上,可以天胜人,更能人胜天。因为有命运的左右,所以很多时候仿佛人是无能为力的,稻盛先生建议放长观察的时间,以年甚至多年甚至一辈子作为观察时间,则因果律的作用就体现出来。非常努力得非常努力之果。他还举了京瓷集团组建新分公司京瓷美达的例子。
稻盛先生的解释看似在心的范围内,但又与行动脱离不开,是要非常努力的行动才可以,这样就把心力和人力连接起来。佛家说佛法在人间,也是同样的道理。用心力给自己信心,从信念里获取源源不断的动力,用行动予以证明,一直证明下去,直到目标达成。如此在良性循环里发展。这样获得人生的意义。
稻盛先生同时强调,获得止于物质、知识、能力都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品德的培养和提高。这是他65岁退二线而皈依佛门,还入寺进行了短暂修行的原因。虽然佛法不是一切人的信仰,然而涵养品德确实应该是一切人都应该践行的。人心向善,在离开尘世的时候,做一个更好的人、更高尚的人,于己于人,都能是愉快的。
品德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品德培养需要终身践行,永无止境。对于爱求成的人而言,对于可能因为退步而焦虑的人而言,漫漫长路毕竟艰难,有时会因为道阻且长而失掉信心和行动力,稻盛先生因此说:“无需完美,贵在坚持”。有退转也没关系,慢也没关系,只要做,就好。“悟道前,伐木、运水;悟道后,伐木、运水。”他还引用本国禅语说明。品德培养在内心深处,不一定都在外面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上。耐心地做好身边简单的事,一样砥砺品德。事实上,当在品德方面有了真正的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即使仍然做一样的事情,感觉也是大有不同的。大抵是,品德修养达到更好的层面,有更多的行动力,有更多的愉快感,有更少的比较心,有更少的抱怨情绪。哪怕是从取悦自己的角度考虑,也应该追求品德的进步。
读到书的最后,就理解了作者取《活法》为书名的缘由。这是作者的人生观,也是方法论。这是作者的活法,也是作者希望更多的人能选择的活法。“我们每一个人理解各自肩负的崇高使命,贯彻做人的正确原则。我相信凭借这种“活法”就一定能够迎来光辉灿烂的明天。”怀着真挚的感情和殷切的期望写下的文字,一定能给更多的人带来触动和改变。书能被认可为日本第一励志书,并且被翻译被广泛分享,原因就在此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