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看到浙江27岁二胎妈妈,因为通宵玩手机,早上发现猝死家中。经法医鉴定,她属于通宵玩手机引起过度疲劳,突发心源性疾病而猝死。从此,丈夫没了妻子,2个年幼的孩子没了妈妈!还有的人,玩手机过度,得了中风偏瘫、失眠忧郁、视力下降、偏头痛、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

手机成瘾,是一种“赌博式”陷阱!如今,手机成瘾,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早上第一件事,是刷手机;睡觉前,最后一件事,也是刷手机!即使上洗手间,发现手机没带,非得把手机拿到,才能安心。随着手机上瘾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在百度百科,都出现了一个叫“手机上瘾综合症”的词条。为什么呢?

前谷歌设计伦理大师,特里斯坦·哈里斯,揭示了真相,他说,手机APP里,设计者故意设置了一些“陷阱”,就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吸引你的注意力,让你患上“手机上瘾症”。特别是刷屏功能!通过这种方式,源源不断地给你推送新内容。只要一直刷,就一直有,永远没完没了,没有刷到底的时候。“ 因为智能推送的随机性,你无法预测下一条是什么。” 就像赌博,不知道下次输赢钱,但知道,早晚会赢。当不停刷手机,新内容,会带来随机奖赏刺激,偶尔看到有趣的内容,就想再刷下一次,也许下一条更好看、更有趣、更刺激!就这样陷入了设计者的“陷阱”,根本不可能放下手机,只有不断刷更多的内容,才能使我们持续不断的获得更多的快乐愉悦!就这样,刷手机成瘾啦!

手机的世界,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觉得手机除了内容本身的吸引,还带来连接世界的感觉。其实,手机每天更新的海量信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价值,也不能提供真正的广阔视野,相反,还会限制我们看问题的深度。当我们真正用心去探讨一件事物,就会发现,原来手机上那些所谓的“知识”,可能只不过是一堆琐碎的跟风事物罢了。

手机社交依赖,源于对真实关系的恐惧!作为通讯媒介,手机,让现代人的人际交往,日益频繁。即使不刷微博,不玩游戏,不煲剧,但社交功能,依然是重中之重。聊天软件的兴起,让社交格局发生变化!不善言辞的人,有了新的交流途径,多少说不出口的话,可以通过一条微信、一个表情表达。但这种交流方式的副作用也很明显,就是逐渐弱化人们对真实关系的建立!

像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人,是感染 “手机依赖症” 的高发人群。这些人,往往交际圈小,朋友少,想与外界联系又不积极主动,只能过多地利用手机,进行沟通。在心理学上,这叫真实关系回避,它的本质,和对真实关系的渴望,是一样的。但是,手机对于丰富我们的生活经验,太有限了,不仅不能帮助我们发展真实关系,还会把人与人的距离,越拉越远。最终,导致我们再也无法建立真正的真实关系。

放下手机,回归真实生活!戒除手机成瘾,要做的不是强制自己远离,而是培养新的习惯。当你把重心,更多地放在生活、与家人朋友相处、阅读书籍等真实事物上,就会发现,手机所能带给你的,远不及这些。成长,所需要的是智慧,是知识,是日积月累的积淀。如果常常沉迷手机,每天拿着手机去幻想着自己某一天,有了智慧有了知识,就会忽略了最真实的东西。其实,无论是生活还是人际交往,手机的作用,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关键。只有当你沉下心去努力,踏实去沉淀,独自去面对困境,才能过好现实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