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里村是一个安静偏远的小山村,山环绕着水,水环绕着山,山是绿色的,水就是绿色的。从山脚延伸到水岸的地方不是土房子就是石子坡,不是鸡就是鸭,不是柚子树就是岸堤,湖水被连绵起伏的青山堵成一面弯弯曲曲的镜子,清澈又明亮。
每一年每一天的水啊都要深一点浅一点的守护那里村的村民,它们是极少去拜访石子坡旁的小土房人家。当然,它是有办法的,梅雨季节的时候,细雨绵绵滋煮着山,山煮着路,路又煮成水,熬成一片雾气蒸腾的人间仙境,湖竟然就这样偷偷摸摸攀上了岸,悄悄拍打石子坡上的泥房子人家。
这时候的那里村是寂静的,家家户户要看护好自己的孩子和牛,有些调皮的牛一但脱了圈是很难再找回来了。等这梅雨一过,炎热的酷暑就正式来临了,湖水仿佛一夜之间褪去了一身的蕾丝边,悄然掩到了石子坡下。成群成群的孩子就像脱了缰的野马,半天有大半天的时间是泡在水里的。
他们除了在水里乐此不疲的扑腾就是乐此不疲地追鱼,和他们一起奔跑的就是那些不得清净的鱼儿,它们始终长不大似的,陪着这些孩子在最浅的水滩里玩迷藏。
鱼儿喜欢躲在石头的下面,一个个小石子就是它们的家,那里村的孩子给这种鱼起名叫石头鱼。石头鱼的成年鱼最大的也就小孩子的食指那么长,那也是极少见的,它们满身的斑斑点点就像迷你版的黑鱼,若是想一眼从石头缝里找到它,那是极其困难的。
二丫和三丫每天一睁开眼就去湖边守候那些石头精灵,湖边的石子啊细沙啊泥土啊统统被浪花揉成了大片大片的浅滩。这里的孩子三三两两的,卷着裤脚合着双手聚精会神的箍鱼,箍到手的鱼就往腰尖的小竹篓里装,他们小心翼翼地掰开水里的小石头,就像触摸花儿那般轻盈,一定不能惊扰到丝丝水花和波纹,这是石头精灵们的守护者。
但愿别靠太近,若是想仔仔细细的瞧上它们一会,那好像是万万不能的,它们会尾巴一甩尘土在水里抖成一缕灰烟,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二丫和三丫几乎每天都在漫山遍野地狂呼:“追鱼啰,追鱼啰。”听见的鸡儿竖起了脖子,听到的狗儿站起了身,听见的牛儿转过来身,听到的鱼儿藏起了身。
水里的孩子纷纷抬起了头,“二丫,快来.......”山里的孩子们热烈的回应,他们看到了顶在二丫头上的簸箕,那只像渔网一样用竹子编织成的簸箕。有些孩子已经在岸边找好了一些拳头大小的石块,有些孩子把裤脚结结实实的挽得更高了些,有些孩子开始在水里奔跑起来,水里的石头精灵们被迫倾巢而出,它们闪着身体在四处逃窜。
“二丫,到这边来。”不用过多言语,二丫被一个和她一般大小的男孩子叫到跟前,显然那里离岸不远不近,鱼儿最集中。其它的两个孩子每个人手里拽着两个拳头大小的石块,帮助二丫把簸箕插到一堆小石头缝里,再在簸箕张大的嘴两头压上两个石块,使簸箕顺利地倾斜在水里。
剩下的孩子以簸箕为中心自觉的围成一个包围圈,而且这个圈越密越大越好,就像在布一张空前盛大的网,守在簸箕左右的两个孩子就像两个守门员,即要保证簸箕的倾斜度还要不停地晃动双脚,迎合即将到来的阵势。最惊骇的是二丫的那一声“走”,孩子们便开始兴奋的一步一挪的在水里裂开双脚走起来,而且边走边低头看水里的鱼,边走边做着赶鸭子似的姿势,仿佛真的煞有介事。
脚下的鱼儿越聚越多,已经被赶成了黑压压的一大片,成千上万的石头精灵们似乎也感觉到了危险的气息,疯狂地摇头乞尾。这时候只要有一个孩子奔跑,其它的孩子都会跟着奔跑起来,这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候,浪花声,唏嘘声,最后凝聚成了一个黑点。站在簸箕两边的孩子就要做好准备了,等这些精灵们全部进入了簸箕,他们就要一起把簸箕从水里抬起来,那些密密麻麻的小精灵们争先恐后的在阳光里,在空气里跳跃,它们终于有幸和这些常年追逐它们的孩子见面了。
这是那里村的穷孩子们最喜欢做的事,仿佛在他们的童年时光里有追不完的鱼,在大人们看来水里真的没有什么,但他们还在日复一日的追逐。此刻,一群鸡在房前屋后没完没了地刨土觅食,照孩子们看来,土里真的已经没有什么了,但它们还是在日复一日的不懈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