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星期又重温了“断舍离”这观点,距离上一次已经是半年的时间了,当时听到这观点,真的眼前一亮,感觉对自己应该有帮助,可是疏于践行,这观点一直停留在知道的层面。
这个星期天,看着古典老师的引导,开始一点一点践行下去。
首先找到占据自己时间、空间、注意力的10大物品,观察自己与物品的关系,找出投射的心智模式。
这是我思考后罗列的清单:
1、英语流利说APP(每天半小时)
2、007写作(3小时)
3、keep减肥APP(每天半小时)
4、得到APP(购买专栏太多,总是分神,大多情况是刷屏看)
5、微信公众号(故事类职场类占据多)
6、书架上书籍(囤货太多,没时间看完)
7、亚马逊电子书(30本)
8、当当电子书(20本)
9、腾讯APP(购买1年会员,不舍得卸载)
10、爱奇艺APP(主要是有奇葩说看)
列出清单后,发现自己的心智模式属于对未来的担忧,现在世界发展快速,已经冲击到职场传统结构。对未来的不确定,让我一看到感觉有帮助的东西就立即购买和囤货,比如:购买书籍占据最多的是凭感觉购买,而实际又用不上的书籍。
意识到这些后,第二步就是扔东西
第一目标锁定放满书籍的书架,当真下定决心丢掉的时候,才发现无从下手。比如一套魔鬼经济学和卧底经济学,看着包装纸都没有卸下来,而且一直没有时间去阅读,还花了300多人民币。要我都丢掉,真的很难做到。
一时之间,所有权依恋症发挥得淋漓尽致,让我对目前没有价值的物品,顿时萌生的依恋程度比过去365天提升好几个码位,同时伴随的购买悔恨也翻了几倍。
后来,我选择不动那些没有看过的,直接把已看过且无价值的书籍通通丢掉,一下子书架清空许多。然后返回来,再看那些未拆包装的书籍,把它们分成两类:1、名师推荐(留下)2、被封面吸引(丢掉)
断舍离这道理,有很多名师已经把它讲得特别通透了,我比较喜欢是古典老师说的“断舍离就是从丢弃物件开始,然后慢慢放弃,再到逐渐明白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的过程。”
我也非常认同从丢弃中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的这观点,而这次践行中,我也发现书架上原有100多本书籍(最后剩下20本),有过半是我不需要的,不但一直占有空间,而且数目庞大到自己在空闲时,浪费在选择中,还无时无刻分散宝贵的注意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