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作者: 远航居 | 来源:发表于2018-06-02 14:27 被阅读0次
佛教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

佛教的教义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从古至今所流传的佛经有著名的《金刚经》、《心经》、《妙法莲华经》、《圆觉经》、《地藏经》、《十善业道经》、《众生业报差别经》、《楞严经》……等等诸多的经典著作。(在各个书店都有出售)。

修学的方法有,六度万行: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十善业道: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不贪欲、不嗔怒。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

佛教也都是建立在以上这些基础上的。

乔达摩·悉达多成道后说过一句话,若一个人严持戒律,即使不在他身边,和在他身边一样。

若一个人戒律散乱,破戒行恶,即使在他身边,也和没有在他身边一样。

佛法一直以来也都在注重实修,而不是宣说,宣说只是为了更好的修行。

我们接下来说一下六度万行中的布施法门。

第一个阶梯,布施。布施的意思就是施舍,布施的种类有三种。

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财布施分为内财与外财,内财布施例如捐献人体器官,皮肤,血液,眼角膜。

外财诸如衣服、饮食、卧具、金银珠宝、乃至汤药、房舍。

布施是种善因,将来也必然得到善果,布施可以破除自我的执着,悭贪,远离贫穷,得到富裕的果报。

相反,一个人不布施,吝啬,太过执着于自身的金钱,不愿与他人分享,将来或现在就有可能感受贫穷的果报。

我们接下来了解一下布施饮食得到的利益。

布施饮食得五种殊胜的果报。

《食施获五福报经》上说:布施饮食的人,今生或来世可以得到五种福报:寿、安、色、力、辩。

第一是寿命会延长。因为人类和动物都靠着饮食来维持生命,施舍食物等于间接在延长众生的生命,所以会得到长寿的果报。

第二是身心得到平安。因为人类和动物缺乏饮食时,身心都会烦躁、紧张、痛苦和不安。有了饮食,身心就会安宁和愉快。

第三是获得较美好的身材和容貌。因为人类和动物缺乏了饮食,身体就会枯瘦、容貌就会憔悴,所以布施饮食的人, 一定会得美好的容貌和身材。

第四是身体较有力气。因为人类和动物缺乏饮食时,就会四肢无力。布施饮食等于间接提供给别人充分的力气,所以今生或来世一定会得到‘孔武有力’的果报。

第五是得到较优秀的辩才,因为人类和动物都需要有充分的饮食做后盾,才能够讲话和鸣叫。要是没饮食,肚子饥饿、口里又干燥,虽有唇舌,也很难发挥说话和鸣叫的功能。布施饮食等于间接在帮助别人的口才。所以施舍饮食的人,今生或来世一定会得到较好的辩才。

佛经上说,施舍饮食和汤药给众生,可以得到无尽的功德。

布施饮食的福报很多,这里只是略举五种而已。施舍饮食,还可以得到富贵的果报。因为用恭敬诚恳、没有傲慢的心来布施饮食,今生或来世可以感得出生尊贵的果报。而且,因为食物是一种有经济价值的东西,或者是用钱财买来的,布施饮食等于就是在施舍财物。施舍财物的人,今生或来世一定可以致富。所以布施饮食也可以得到较多的财富。

以上是财布施中的布施饮食。

接下来了解一下法布施,即布施智慧于人。

告诉他人做人的道理,让人安身立命。告诉他人学习的方法,以及各种知识。

可以得到聪明智慧的果报。

最后一个是,无畏布施。

无畏布施是布施无畏于众生。

让他人远离恐怖,畏惧,施人于无畏。

自身会得到安隐快乐的果报。

有一种布施可以具足以上三种布施的果报,那就是解救受苦的人,或者动物。例如市场上即将被屠宰的动物。

把他们解救出来,即具备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自身的财势,智慧,安适,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增长。

布施也分为两大类,上行供养,下行布施。

供养父母,以及古今贤圣。

布施给亲朋好友,路人,动物,以及需要的人们。

布施也有次第首选之分,佛陀曾经说过。

若不顾父母,妻子,儿女的生活需要。而布施,是名恶人。

所以布施,也需要先帮助我们最亲的人,让他们生活得以维持,有余力再布施,这样是更具有智慧的行为。

也有许多经书上描述了布施的好处。

例如《僧伽吒经》中有一句偈。

尽一切恶得须陀洹,然后布施远离诸苦。

大概的意思是,断了我们身上的恶行,再修习布施这一法门,可以让我们离苦得乐。

还有诸如,《佛说布施经》中描述种种布施所获得的殊胜果报。

一、以信重心而行布施:当得离众嫉妒,人所崇敬。

二、依时施:得三业清净,四时安隐。

三、常行施:得心适悦,无散乱失。

四、亲手施:得手指纤长,身相端正。

五、为他施:复得他人行大舍施。

六、依教施:心离取相,得无为福。

七、以妙色具施:得身色端严,众所爱乐。

八、以上妙香具施:恒得旃檀之香,受用供养。

九、以上味施:得味中上味,充益肢体。

十、如法尊重施:得安隐快乐,众人喜见。

十一、以广大心施:得无量广大之福。

十二、以美食施:得离饥馑,仓库盈溢。

十三、以浆饮施:得所往之处,无诸饥渴。

十四、以衣服施:得上妙衣,庄严身相。

十五、以住处施:得田宅宽广,楼阁庄严。

十六、以卧具施:得生贵族,资具光洁。

十七、以象马车辇施:得四神足,无拥妙用。

十八、以汤药施:得安隐快乐,无诸疾病。

十九、以经法施:得宿命等通。

二十、以花果施:得七觉支花。

二十一、以花鬘施:得脱贪瞠痴垢。

二十二、以香施:得离烦恼臭秽。

二十三、以伞盖施:得法自在。

二十四、以铃铎施:得言音美妙。

二十五、以音乐施:得梵音深妙。

二十六、以然灯施:得天眼清净。

二十七、以缯彩疋帛施:得解脱衣服。

二十八、以香水洒如来塔庙。

二十九、以香水浴如来身。

三十、以香油涂饰佛像:共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三十一、以香水施浴众僧:得富贵家生少病安乐。

三十二、以慈心施:得颜貌和悦,无诸瞠恨。

三十三、以悲心施:得离杀害。

三十四、以喜心施:得无所畏,远离忧恼。

三十五、以舍心施:得离 碍,证寂灭乐。

三十六、以种种施:得种种福。

三十七、以无住相心施:得无上正等正觉。

可见布施对于我们现在的人们,可以得到很好的帮助。大家一定要好好修习,让我们生活的更加快乐。

好了,这次就说到这里了。

喜欢佛学的简友们可以关注我的简书。

谢谢。

佛教

相关文章

  • 《“佛教”不是“佛教”》

    佛教不是佛教,佛教的本质是追求世界的本质,它是属于哲学。佛教当初就是释迦牟尼发现了世界的本质,然后把他的发...

  • 第一章 圣德太子与南都的教学

    佛教传日 大乘佛教的形成 初期佛教:又被称为原始佛教 Wiki:初期佛教(英语:Early buddhism),佛...

  • 藏族佛传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又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称喇嘛教,是指传入中国西藏的佛教分支。属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

  • 我的佛教观

    我的佛教观是:大乘佛教,大众佛教,人生佛教与科学佛教。大乘佛教,简单来讲,是智慧大,心量大,境界大。这三大决定了它...

  • 导图262:佛教文化-目录

    佛教文化 ♪佛教的形成 ♪♪认识佛祖 ♪♪佛教形成的社会背景 ♪♪从太子到佛陀 ♪♪佛教的早期传播 ♪佛教的基本观...

  • 《Stone历史剧》--佛教那些分支(上)佛教&汉传佛教

    《Stone历史剧》--佛教那些分支(上)佛教&汉传佛教

  • 对佛教的世俗解读:佛教的四大功能特征

    佛教的功能=心灵游戏+生存方式+供养营销+第二俗世 了解佛教,有两种视角:一是走进佛教看佛教,二是走出佛教看佛教。...

  • 佛教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 佛教的教义可以用十六个...

  • 佛教

    白化文先生虽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看佛教,但他的见地真的值得所有佛教信徒们学习呢。 直至今日,我依然不是一名佛教徒,...

  • 佛教

    摘抄自网络 7》 所以,佛教真正的敌人不是财富,而是对财富的贪婪和执着。因为佛教并不把金钱、权力、职位、豪车、劳力...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ndr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