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喜欢写作的朋友,你们好。
首先分享一篇很短很短的文章。
鲤 鱼
春雨连绵不断,河水漫过草甸,男孩蹲在身披蓑衣的农夫的旁边,眼睛直盯着渔竿的端头,雨从农夫的蓑衣上滴落在他小小蓑衣的肩上。男孩感觉鲤鱼很快就会从水里跃出,完全没有意识到打在身上的雨滴。深深垂入水中的藤枝,沾满了滑溜溜的水苔。红蟹从雨水冲刷过的草丛中爬了出来,在那两个大钳子间吐着泡沫。此刻,远处田野尽头的棉花田间,一行长长的送葬的队伍打那经过。忽然,男孩想起了母亲那张被病魔折磨得发青的脸。他怕想,怕母亲就快要离他而去,到时是自己来敲锣吧。突然间,他放声大哭起来,就在这个瞬间,一条乌黒发亮的鲤鱼跃出了渔竿,他立刻止住了哭泣,慌忙地扑向那条鲜活的鲤鱼。鲤鱼泼剌地击打着湿润的嫩草芽,在他两手间打着挺。他抓鲤鱼,却按住了草,再抓,鲤鱼打挺,当他把鲤鱼压在了胸脯底下,便又开始了哭泣。烟雨迷蒙连绵不断的棉田里传来萧瑟的锣鼓声,男孩强忍受着鱼尾对他胸脯的撞击,哭喊道:“妈妈啊,妈妈。”
这篇文章摘自我的偶像日本新感觉派代表作家横光利一的《感想与风景》一书,十九章【过去的笔记】。
下面我将试着写一下自己的感想,也就是我为什么说这篇文章是复杂内心的高级表现手法。
文章的内容很简单,连绵不断的春雨,一个小孩蹲在在河边钓鱼的农夫身边,经过的送葬队伍让他想起了因病快要死去的母亲,便大哭起来,这时农夫把一条鲤鱼拖出了水面,为了抓住鱼的小男孩暂时的忘记了哭泣,而当他将鱼压在胸脯下面的时候,又开始了哭泣。
看完这篇文章不知道大家的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但我的内心是矛盾的,仿佛那一条鲤鱼跳进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为什么短短几百字会有这样的魔力?
我来试着分析一下。
时间:春天
地点:河边、棉花田
人物:农夫、小孩、送葬队伍
生物:鱼、红蟹
天气:雨
小男孩的直盯、滴落的雨滴、垂入水中的藤枝,滑溜溜的水苔,吐着泡沫的红蟹渲染了雨天的安静。此时的世界是无声的,大家都在等待,小男孩在等待鲤鱼跃出水面,而读者或许和小男孩一样,也或许跟我一样在等待故事的发展。
我在感受着春雨,感受着童真,感受着自然的静好,然而打破这份安静的是一支送葬队伍,准确的说是那锣声,春天是充满希望的,然而突如其来的丧钟让心首先起来波澜。
此刻,忽然,突然。作者用连三个转折将故事推向了高潮。此刻的锣声,忽然浮现的母亲那因病发青的脸,突然跃出的鱼,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文章的节奏了,也是新感觉派的特点,省略繁琐的叙事,简洁明快,让人目不暇接。
然而鲤鱼不仅点明了题目,而且也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挣扎打挺的鱼我认为有三个含义。
一、映射小男孩。
二、映射小男孩的母亲。
三、映射小男孩复杂的内心。
在日本也有着鲤鱼跃龙门之说,未经世事的孩子将要为自己的母亲亲手敲响丧钟,是如此的让人心痛,在男孩大哭之时,跃出的鲤鱼在小男的童真与即将到来的丧母之痛之间徘徊,这是内心矛盾的表现之一。
鲤鱼泼剌地击打着湿润的嫩草芽,在他两手间打着挺。他抓鲤鱼,却按住了草,再抓,鲤鱼打挺。不知道大家是否与我一样,对于这段描写我深深体会到了小男孩因不想失去母亲,为了填补那内心的空虚拼命的想抓住什么,而那当我望向那拼命求生的鲤鱼时,又看到了不想丢下幼小孩子的那位母亲的身影,她在挣扎!
当小男孩把一切矛盾的集合体-鲤鱼,压在胸脯底下的时候,他又开始了哭泣,但此时他是在强忍着鱼尾对他胸脯的撞击,不是拍打,不是抽打,而是撞击!这突如其来的一切,不想面对的未来,在这一瞬间,被小男孩压在他那稚嫩的胸脯之下,他所能承受的,只是将一切压在胸脯之下。
然而那打破宁静的丧钟再次不断响起,那是一种提醒,不仅如此,此时恰到好处的景色描写更加让小男孩迷茫,让一切的矛盾淹没在了那雨雾蒙蒙的棉花田之中。
我感受到作者是一位旁观者,却触摸不到他的任何情绪。
在纯粹文学面前,我们真的会写作吗?
希望我的文字对得起你们的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