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成长是无可替代的。有些坑是他们必须跳的,有些墙是他们必须撞的。作为家长的我们,只要准备好药和安抚,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倾听他们,替他们疗伤,助他们复原既可。—— 题记
自尊是自我概念中的一个自我评价部分。自尊需要的满足导致自信。
什么是自尊?“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1968年,马斯洛根据个体成长发展的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的先后顺序,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其中尊重需要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利欲。
我们今天只谈自尊。自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一是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
有一个很经典的自尊公式 :自尊=成功/抱负
既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成功对个体的意义。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到,增大成功和减小抱负都可以获得高的自尊。成功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不是很容易达到,但是降低对于学习上的预期,那么小小的成功就可以使我们产生欣喜的感觉。
影响自尊的因素有哪些?
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相似性、
作为家长,我们该怎么做才有助于建立和提升孩子的自尊?
Tip 1、接受并且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
我们有了一个孩子,他(她)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无论是否如我们所愿,这个孩子存在着,作为家长,接受这个事实。无论他学习成绩如何,性格秉性如何,他都是我们的孩子,我们要在心理上接受事实。
自从他呱呱落地,我们就有了一个真实的大娃娃。会哭会笑,也会把我们气哭逗笑的活生生的大娃娃。我们对他负有终生的牵肠挂肚的义务。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的加大,一部分人会把孩子寄托在老家父母那里,等到学龄时再接到父母身边。
这虽是无奈之举,但是绝对不利于孩子成长。因为孩子最重要的童年,父母缺失,这将对他终生都会有影响的,并且无法弥补。所以,身为父母,陪伴才是长情,陪伴才是爱。才是负责任的表现。陪他上幼儿园,陪他看动画片,和他一起吃饭,和他一起玩游戏……孩子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这样,我们不但重回了童年,也可以现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感同身受。
孩子在感受安全,爱的环境中,自尊感容易增强。
Tip2、教育过程中保持一致性。
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孩子的要求要前后一致。二是教育者,主要是父母双方要一致。
比如什么时间写作业。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晚饭前写作业。那么,就坚持要求孩子在饭前把作业写完。不能今天晚饭前,明天晚饭后,这样孩子就不知所措了。
父母之间或者父母和长辈教育孩子方面口径不一,最容易导致教育失败。
孩子的教育问题还是应该由父母来完成。这种原则性问题要事先和长辈们说清楚。当年轻父母教育孩子时,长辈不便于参与。作为教育执行者的父母双方也应该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达成一致。当无法达成一致时,以一方为主。我们最无效的教育就是,爸指东,妈指西。孩子惶恐。而且容易把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升级成夫妻争吵战争。所以,凡事预则立。在考虑生孩子,或者孩子成长早期,就要在孩子教育上达成共识。
Tip3、尊重孩子并且予以一定自由。
一定注意,孩子虽然是我们生养的,但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一点,我们中国父母的理念实在需要更新。
“你要好好的,我为了你……” “你不学习你对得起谁,你看我每天都为你……” “我那时候就是家里穷,没有机会,你要……为我争光”“我把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了!”……不胜枚举,愁死人了!
知道吗?这叫以爱的名义施虐!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然后才是你儿子或女儿。他没有义务承载我们的的希望或遗憾。他有他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我们去为他们设计框框。
他需要什么?不是我们需要他需要什么。(这句虽然有点绕)
给孩子提供成长空间,不是要他今个学这个,明个学那个,而是顺势,因势利导,切身体会大自然和社会远比坐在小屋子里学习乐器画画等更有趣得多(除非那些学习出自孩子内心的喜欢)。
尊重孩子的内心,并予以支持。有时候我们家长特别想让他们走好,恨不得替他们走。其实,人的成长是无可替代的。有些坑是他们必须跳的,有些墙是他们必须撞的。作为家长的我们,只要准备好药和安抚,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倾听他们,替他们疗伤,助他们复原既可。
Tip 4、说服而不是体罚孩子。
是不是因为我们是他们的家长,就有权利行使我们的拳头?错!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他们是弱者,我们对他们动粗,相当于对弱者动粗,这种行为叫做恃强凌弱!
家长与孩子本身处于不公平地位。凭借这种地位优势来施暴,就会使孩子对权威产生惧怕心理,这对他的成长当然是不利的。更有甚者,会不会使其长大以后利用自己的权威达到某种个人目的,甚至产生暴力倾向,也是有可能的。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不要轻易举起自己的拳头,也不要轻易张嘴发表自己的语言暴力。我们每一次不慎重的言行,都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交谈。不要以为他听不懂,不要以为他听不进去。蹲下身体,目光平等对视,在心理和躯体上与孩子保持同一高度。表达自己的喜悦或者不满。相信我,孩子什么都懂。有时候,他不是不接受我们的说话的内容,而是不接受我们和他说话时的态度。
Tip5、对孩子的行为表现要有反馈。
我一直觉得中国的父母不喜欢也不擅长夸奖孩子。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孩子随话长。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一个孩子安静地坐在那儿,我们就夸他:宝贝好乖,可以那么安静呀。被夸的宝贝会更乖,更安静。
没有人不喜欢被赞美,没有人不希望被认可。
当孩子在某方面取得成绩的时候,一定要大夸,特夸。什么“夸他他骄傲怎么办?”,鬼扯!我们被上司夸两句还心花怒放呢,何况一孩子?!怎么着,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熟到喜怒哀乐不行于色吗?!被表扬后,高兴,兴奋是正常心理,和骄傲有半毛钱关系?!
当孩子在某方面失败了,怎么夸?比如说,考试卷纸。150分满分,孩子得了50分。怎么夸?
先夸50分呗。然后,看哪些是他有思路,解题错的,夸思路,顺便提出期待值,如果我们这样这样,是不是就得分啦。然后看哪些是得数错的。夸过程。同时提醒如果细心点,是不是也得分啦。最后,去看完全没思路的。如果做了,夸勇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如果没做,夸取舍。能够敢于放弃,把时间给那些更有把握得分的题。最后,帮他算算,加上那些假如得数没算错的,假如思路对,继续下去能做出来的。差不多90分左右,还算轻松吧。
在这种氛围中,孩子卑微的小自尊倏忽间增大了。哦,原来可以得90分的!这个时候,我们再做提醒,建议,他就好接受多了。
事实证明,行为表现,特别是成功行为的反馈可以提高个体的自尊水平。
Tip6、选择参与vs扬长避短。
人人都有短板。五音不全就避免参加合唱团呗,色盲就别画画了呗。选择适合的而不是所谓对的。哪有什么事绝对对或错呢?!适合的就是好的。
一个女生,身高178cm,性格外向,爱好表演,学习成绩一般以下。难不成非得要按学霸的标准要求她?我们若安学霸的标准来看待她,她很差。她自己也要卑微到尘埃里。但是如果我们按照模特的条件来看待她,优势明显,她的自尊马上也抬起头来。
扬长避短。就是不要拿自己的劣势和别人的优势对比来打击自己的自尊。拿出自己的优势,自然自尊感增强。
Tip 7、相似性原理。
无论我们怎么说,做自己做自己,不和别人比,和自己比。我们绝大多数人也做不到的。如果一定要比,选择坐标系很重要。
根据坐标系原理,选择与自己地位,身份相似的人进行比较,使个体处于一个恰当的位置,利于自尊的形成。
现在有一种提法,叫“别人家的孩子”。就是说,一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满意,而那些什么什么都好的孩子,常常是别人家的。和“老婆总是别人的好”有点异曲同工。
我们选择对比对象的时候,总爱挑最好的。记得那些看学生成绩单的家长,总是拿我班成绩最好的做参照物。
“老师,这孩子成绩差距也太大了!”
“他进步挺大的呀。”
“和第一的比差100来分呢。”
“他上次倒数第五,这次前进了二十名,您还不满意?”
……
没有满足,也永不满意。长此以往,孩子的自尊就磨没啦。
“你怎么又得这么点分?你看人家谁谁谁,每次都比你高!”
家长,你怎么不看那谁谁谁呢,每次都比你儿子分低呢。
就高不就低。是我们做家长的普遍心理。就高,渴望不可及,自尊受损。就低,没有驱动力,因为没有动力,压根不会产生自尊。
对于我们家长来说,找准参照物,真的是至关重要的。别老是羡慕别人家孩子啦,也许孩子还羡慕别人家家长呢!
罗森博格(M.Rosenberg)编制了一个自尊量表。有兴趣可以网搜一下。
孩子是上帝赐予你的礼物,学习好好爱他,别弄坏了哦~家长们,请小心自己的言行,没有delete键的。
祝有孩子的人每天都有天使般的笑容。
图:来自网络
文:Julia
(部分理论参考社会心理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