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了不起的我》心得

《了不起的我》心得

作者: Wisconsin0607 | 来源:发表于2020-10-10 22:47 被阅读0次

我们什么都可以丢,但不能丢了自己。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有时让人觉得难过,因为这本书的作者陈老师,直击内心痛处,使我们认识了不堪的自己;又让人觉得舒心,因为他通过分析童年、青年经历,因果关系,教我们接纳自己;最重要的是,看完了我们又觉得快乐了,因为他教我们如何去自我发展,改变自己又不改变自己,如何说服自己的取舍,由内而外地身心通透。

认识自我

人这一生,和谁相处、交谈最多?我觉得答案是自己。

我们往往有两个对立的自我,理想中的自己,现实中的自己;想要改变、突破的自己,顺应自然的自己;感性的自己,理性的自己。就像骑象人和他的大象,骑象人想向东,他的大象却偏偏一路向西。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的内心有一些防御机制:我们一边想改变与发展,一边又只愿待在心里的舒适区,这种强烈的冲突,使我们陷入迷茫,总是感觉失去方向。不过没关系,我们从如何改变开始!找到自己!

开启行为的改变

这改变的第一件事就是承认:我们其实一直都有选择。

当我们面临考试,不去复习,当我们不去锻炼,躺在家里,当我们拖延来躲避工作压力的时候,我们一直都做了选择。 

“还有几天了,来不及看书了,下次再考吧。”

“今天工作累了一天了,不去锻炼了。”

“工作永远做不完,等领导催了再说吧。”

……

我们这些借口,统统都是我们的选择。甚至面临一个有选择的机会时,“算了,顺应自然吧”。我们选择了“不选择”,这也是我们的选择。承认我们时刻面临选择,一直都有选择,然后拿回选择的控制权!毕竟,任何选择的最终结果,要对此负责的还是我们自己。

推动思维的进化

开启行为的改变后,还需要推动思维的变化。在行动上,我们是去改变世界,在思维上,要让世界改变我们。当我们还未到来时,世界已经存在,当我们离开时,世界仍然存在。根据能否促进我们与世界积极互动,可以将我们惯性的思维分为两种,积极的和消极的。

有些人习惯想:“真是倒霉,撒了半杯心爱的奶茶”,

有些人习惯想:“真佩服我这招猴子捞月,还有半杯呢”;

有些人习惯想:“大家都说这人不行,他肯定有问题”,

有些人习惯想:“是个人都有优点,说不定大家对他有误会呢”;

有些人习惯想:“考试咋这么难,总是过不了,我做不到”,

有些人习惯想:“那么多人都过关了,只要我努力,我应付得来”

……

惯性的思维同时又反过来作用于我们的行为…

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想法呢,有的是因为我们活在别人的评价中,有的是因为我们从小缺乏人际关系间的安全感,尤其是和母亲的依恋关系,如果跟母亲的依恋足够安全,就像一条船知道后面有避风港,才有勇气对世界产生好奇,也会发展出探索世界的本能。

有的是因为应该思维,比如电视剧里教我们应该如何谈恋爱,习俗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办婚礼,我30岁了应该要努力。这种僵固化的应该思维,更像是在表演一种行为艺术,一旦某个行为不是出于自发的,而是“我应该如此”的观点,它就已经变成了一种强迫性质的自我要求,努力变成了对努力的模仿,爱情变成了对爱情的模仿。好像我们的内心能够感受到这种分裂,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么,这是也是我们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原因。

有的是因为绝对化思维,比如领导批评了我们,我就没有能力,比如父母凶了我们,他们一定没有在乎我们,比如某人没有帮我,他一定是坏人,比如工作难以推进,就认为它一定进行不下去,没完没了,而不是认为“早上最近工作忙而已。”

……

这时,我们需要的是近的思维。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去评价我们这个人怎么样,聪明不聪明,这些都是远的思维。再加上陈老师好多其他的思维进化,我们可能渐渐的找到自己,这时像习近平主席说的那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再进去社会关系本身,在父母关系,亲密关系,工作关系等丰富的关系中,将能找到更丰富的自我。

发展关系中的自我

没有人能脱于关系,独立存在。人们通常认为,是父母生了孩子,可是没有孩子,人们又如何自称父母。更何况为人父母还无须考试呢。在不同的关系中,我们往往有不同的自我,决定我们行为的,并不是因为个性,而是所处的关系。我们在关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父母关系中,自我可能是端庄严谨,亲密关系中,自我可能是随性自由马大哈,工作关系中,自我可能是谨慎谨慎再谨慎。

但是当我们混淆了自我和他人的感觉和责任时,将会陷入关系的纠缠中,彼此紧密联系,却又相互折磨。

比如父母要求我们听话懂事,我们不如其意,将会要求我们变化他们所认为的角色,同时,我们又提出要求,想要父母变得“通情达理”。陷入了一种相互加强的纠缠里,想要脱离却又无法改变。

因为关系中的对方对我们太重要了,以至于哪怕只是需要一个个人喘气的空间,都会觉得是对我们的背叛。

这时,从“我”入手,将会打破纠缠。

做好课题的分离,分清什么是别人的事,什么是自己的事,知道很多事情只能一个人做,别人并不能想我们所想。但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需要,表达需要是我们的课题,别人是接受还是拒绝,那就是他们的课题了。当我们认识了内心,而不是他人的态度变成我们行为的主导时,我们就获得了一种对自己负责的姿态。

我们都有很多面,这正是自我发展的潜力。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发展自己。

相关文章

  • 《了不起的我》心得

    我们什么都可以丢,但不能丢了自己。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有时让人觉得难过,因为这本书的作者陈老师,直击内心痛处,使我...

  • 姓名:钱嘉露 书名《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读书心得: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叫做《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是由罗尔德·达尔写...

  • 了不起,读书心得

    关于冯唐的书是俞敏洪推荐的,因为敬佩俞老师,他推荐的书,通常都买来看看。读冯唐的第一本书是《了不起》,第二...

  • 成为《了不起的我》-读书心得(开篇)

    作者简介: 陈海贤,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曾是浙江大学颇受学生欢迎的“温柔且用心”的老师,现为 “得到”讲师,“...

  • 了不起的盖茨比心得

    我们总是说:只要肯努力,便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但是在当时,一个人要靠品性、勤劳和节俭出人头地发财致富简直就是...

  • 《了不起的我》——了不起

    作者:陈海贤 如何拥有一个更好的人生? 改变 改变非常难,其实难在你心里。 人生突破的本质是心理系统的更新。 改变...

  • 了不起的我,了不起的你

    本季共读书是陈海贤写的《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这本书告诉我们——改变,本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让我印象很深的有...

  • 李白的第八篇周记:我在公众号写作两周年了

    一、本周心得感悟 1、我享受写作这个过程,两年了,我觉得自己没多么了不起,只是别人觉得写满两年这件事很重要,而对我...

  • 《了不起的我》

    看俄罗斯长寿综艺《通灵之战》,印象最深的不是各个灵媒、巫师怎样使用魔法召唤神明帮自己破解谜题,而是每个身处心理绝境...

  • 了不起的我

    • 行为的改变• 思维的进化• 关系的发展• 走出人生的瓶颈期• 绘制人生地图 世界先于我们存...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了不起的我》心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pfs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