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生活忙碌,我们都希望娃也能跟上我们的节奏,懂配合,肯合作,不拖后腿。但这事儿,可不好办到!
“小乐,来洗了”,晚上九点多,我喊了第三遍。“一会,马上就好”,他还在继续搭着手里的乐高作品,头也不回地说。我看了一下,确实他是在认真地搭建中。(孩子专注于一件事时,最好给他点时间,于是我默认了他继续搭)
“小乐,再不洗水就凉了,妈妈洗好了,不等你了啊,一会你自己一个人洗”过了两分钟,我又催了他一遍,并说明他要承担的结果。(其实用这种方式催促孩子是低效的,尤其是妈妈在一个房间,孩子在另一个房间的情况下。)
“马上好了,马上”,他仍旧没有完成手头的搭建,语气有点不耐烦地回应道。
时间又过了两分钟,只听他说“搭好了,妈妈,看我新造的实验室”。他得意地向我展示他的作品。
“嗯,就是这个花了你这么多功夫,是吧!看上去确实很复杂啊!”我看了一眼作品,表明我理解了他花了很长时间的原因,以及对他成果的认可。
“是啊,可是花了好多力气呢!”,小乐一边说一边开始去书架上翻书。一边翻一边牢骚“唉,找什么书好呢?又要睡觉了,玩的时间总是这么短暂。”
对话到这为止,他都沉浸在自己完成搭建的成就感里,并没有觉得时间一分分过去有什么不妥,甚至心里想的还是“还没玩够,玩的时间太短了”的抱怨。只有担心孩子会睡太晚的妈妈一心干着急而已,但是光知道着急可一点球用都没有。这时候的我们,得用策略,讲究方法,才能让一次次对峙都在彼此舒畅的气氛里收尾。
好吧,我还得再等两分钟。听到他的抱怨我一声不吭在卫生间门口站着,看着他,等他找书。直至到拿了一本书走进卫生间,开始洗漱。
几番对话下来我尽量保持沉静和缓慢的语气对他说话,因为我不断在提醒自己,告诉自己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在平和的沟通中让他尽快结束游戏来洗漱。他听到我的提醒时,虽然有很多不情愿,但确实也在尽量配合结束乐高作品,这是我一次次强调要求给了他压力。而且较好的一点是,过程中他没有产生更多抵抗的情绪,这一点对控制局面非常重要。
结束作品后,他开始抱怨,对空气倾诉着自己对这么快结束游戏的不满,其实呢,都是在抱怨给我听!被催促,被限制时间,对每个娃而言都是不希望的,所以有情绪是很正常的。正是接纳了这一点,所以在听他抱怨时,我才能尽量保持内心的沉着,也给予他抱怨的机会,让他的情绪有宣泄的出口。这就是我们在给孩子设限的时候,必须要清楚的一点:每个孩子都是不喜欢被设限的,所以有情绪是正常反应,大人得允许孩子的情绪宣泄,让情绪能真实流露,让孩子感到自己的不满是被理解的,而且自己的抱怨激怒不了父母,这招没用。如果孩子当下已经对设限的规则不满,稍有抱怨时,父母就还以更严厉的斥责和辱骂,只会激发孩子更顽固地对抗和失控的情绪爆发,让冲突陷入僵局!或以父母妥协退让收场,或以强制性执行收场。这两种结果,只会让亲子关系变得愈加脆弱、敏感。
在这次冲突中,小乐在我的提醒下,也在尽量让自己的行为能符合我的期望,而且没有积压消极的情绪感受。那么,这次行为的设限就会产生正面的效用。意识上,他又一次明白时间拖太晚会被妈妈催;行动上,他通过对自己的约束达成了妈妈的期待,让妈妈感到满意,因此,也让他对自己的努力感到满意。(儿童绝大部分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让父母满意,得到父母的爱,让自己感到安全。从而他才会产生和发展出更多自我认可、自信)所以,这些积极的感受,都会带给下一次类似冲突对孩子更多正面的影响。
任何行为规则的限定,想要让孩子更好地遵守,那一定请记住:设限行为,但不设限情绪的表达。
并且在催促孩子这件事上,导致冲突出现的可完全不仅仅是孩子的原因,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大人自己生活规律、节奏的改变;生理劳累或情绪变化;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预期、所处环境的变化等都是引发矛盾的因素,我们要客观看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