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十二妖音
历史的真相永远是暗流涌动,我们能看到的亦只是表面的波涛。随着后世演义小说的渲染,更是将那仅有的点点真实,篡改的面目全非,从人们的意识中永远地抹去……譬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情节,对于中国人而言,已然形成人们的思维定势,然而却严重扭曲了对于历史的认知。
作者为了增加王朗之死的真实性,曾在小说第十五回增加了王朗大战太史慈的情节。那么王朗此人是否文武双全……
据《三国志·于禁传》中载,“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也。黄巾起,鲍信招合徒众,禁附从焉。及太祖领兖州,禁与其党俱诣为都伯,属将军王朗。朗异之,荐禁才任大将军……”
但是此王朗绝非彼王朗也,《三国志·王朗传》中载,“王朗早年师从太尉杨赐,因通晓经籍而被拜为郎中。因杨赐去世而弃官为其,后来被举孝廉,但王朗不应命。后被徐州刺史陶谦举为茂才,拜治中从事,迁任会稽太守……”
建安元年(196)孙策攻会稽时,王朗举兵抵抗,为孙策所败。王朗在逃亡失败后投降,孙策敬重王朗而未加害。正史中并未有王朗战太史慈的只言片语。
后为丞相曹操所征,因战乱辗转数年后才抵达,被拜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建安十八年(213),魏国建立,王朗以军祭酒身份领魏郡太守,又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职。王朗处理事务在于宽恕犯罪者,控罪有疑点时判罚都会从轻,与钟繇皆以治狱而知名。
曹丕继王位时,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曹魏建立后,改任司空,又进封乐平乡侯。曹叡继位后,代华歆为司徒,进封兰陵侯。太和二年(228),王朗去世。
纵观王朗一生并未接触过与军事,陈寿评其曰,‘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王朗也许并非文弱书生,但绝非武将。
据《三国志·明帝纪》中载,“太和二年(228)春正月……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郃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同年十一月,司徒王朗薨。”《资治通鉴》亦有同样记载,即完全否定了王朗可能死于战场的可能性。
且王朗任司徒,品在三公,独掌民事,按照年龄推算,此时应已是六十开外,随军出征完全不符合逻辑。
然而小说之灵感亦非空穴来风……
《诸葛亮集》中言及:建兴元年(223),魏司丵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等人分别致信诸葛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藩’之语。面对曹魏发动的舆论攻势,诸葛亮亦以”正议“为名,以‘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为也’反击王朗之流。
显然作者将此笔墨之争转化为了口舌之辩。而选择王朗,不仅其身为曹魏重臣,更与其子王肃同为经学大家。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文集三十四卷,其子王肃则是‘王学’的代表人物。王肃所注《尚书》、《诗》、《论语》、《左传》等,在晋代列于学官,立有博士。
其孙女王元姬,则嫁于晋王司马昭,生晋武帝司马炎、齐献王司马攸。司马昭去世后,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晋,王元姬被尊为皇太后。而王元姬事事身体力行,在宫中亲自带头纺纱织布。吃穿皆很节俭,宫中饰物朴素。《太平广记》赞其‘自即尊位,眷恋素业,忽弃华丽’。
王朗身为晋武帝司马炎的外公,让这样一位文坛泰斗死在诸葛亮的三寸之舌下,完全符合作者“尊刘贬曹”的中心思想,也对应了大将手下从来不斩无名小卒的传统写法。但是这种小说创作中的艺术加工,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历史认知,有些穷其一生亦难以扭转其认知态度。
同时《三国演义》的这种‘尊刘贬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青少年的历史认知呈现二分天下、非黑即白,然而华夏文化却是属于三分思维。《佛说四十二章经》中有云,‘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所谓中土难生,即指华夏文化、华夏思维的珍贵,如果‘尊刘贬曹’的思想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我们如何‘以史为鉴’,如何确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当前世界国际形势严峻,武力威胁、经济制裁已无法解决人类的问题,文化冲击已然成为国际主流,而华夏文化所形成的意识形态将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希望所在。故而在此提醒历史小说的大家们,创作需谨慎,恐有怨咒随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