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对“人工智能”有个基本的概念是在听罗胖的2017年的跨年演讲,他提到了第三只“黑天鹅”——人工智能,他说有一些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崛起。过去,我们对所有人造的东西都会说,听我的;而这一次,我们只用说,你看着办。人工智能不是在复制人类,他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存在。人工智能不是在提高玩家参与的门槛,它恰恰是降低了参与门槛。人工智能不是人的延伸,它是人的替代……
我带着猎奇的心理买了《未来简史》这本书,初读第一遍没太看明白,后来在第一次参加的重大读书会的#共读一本书#的活动中,有幸又和书友们一起再读这本书,以一边读一边写读书笔记的方式进行梳理,才开始逐渐对人工智能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一些大胆的想象。接下来在上班路上听“得到”里边的很多专栏里又多次听到关于人工智能的话题,而就在今天早上听到的万维纲的精英日课里讲泰格马克《生命3.0》里又提到了未来的AI有可能会颠覆我们的想象,会产生我们原以为只有人类才有的意识。
而如果说上面的这些关于人工智能的课题都还只停留在我们人类对未来AI的脑洞大开的想象的话。杨澜的这本《人工智能真的来了》无疑地在向我们宣布,所有这些我们以为短期内不会发生的关于AI的想象已经在悄无声息地走进我们的生活……而此时离罗胖的跨年演讲还不足一年,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人工智能真的来了》里边大篇幅地讲到了李飞飞、吴恩达、李开复、邓力……这些科技领域的大咖们过去用对待“孩子般”的耐力和坚韧带领他们的团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会AI如何深度学习、视觉识别、语音识别……萨里斯伯里研究出有着温顺手的PR2;有着会说话的大眼睛的巴克斯特在布鲁克斯的手中“诞生”;在“人机大战”中,杨澜输给了发那科的眼明手快能快稳准地进行药丸分类的机械手;高桥独立组装出交流型的仿人形机器人Robi;石黑浩更是“非主流”地制造出另一个“石黑浩”,其逼真程度让杨澜都生出“恐怖”,像不像看到杜莎夫人蜡像馆里自己的蜡像复活了一样?额……脑补了一下画面,着实让人背脊发凉,
AI在这些科技大咖们不懈地努力下,在听觉、视觉、触觉……还有外观上越来越趋近人类。我们一直在讲AI在未来会取代人类的很多工作诸如:接待员、新闻播报员、天气预报员、歌手、教师等,殊不知,这个“未来”已经近在咫尺,石黑浩的逼真机器人已经试用到商店的销售员、剧院的演员……而它们的表现可圈可点丝毫不逊色。如果真如石黑浩所讲的一样,他接下来要制造出机器人的情感行为(动机和愿望),那么我们人类一直坚信的“独一无二”的特性有一天是不是也可以在AI上进行复制,到那一天,AI改变了世界,我们还能控制AI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