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熬夜看球,最近又重新刷了一遍“圆桌派”,自己一直是这档聊天类综艺节目的忠实粉丝。上大学的时候,最下饭的节目一定是“康熙来了”,慢慢的,最下饭的节目清单默默变成了“圆桌派”和“开讲啦”,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时间都去哪了,成长总是在这点滴的不经意间。
焚一炉香,沏一壶茶,随口起一个话题,老友对坐,探讨一些社会热点和我们因为忙碌而忽略掉的事情,古色古香间尽是调侃与见地。 窦文涛,马未都,马家辉,梁文道……单看一副皮囊,很多嘉宾也许并不是那么养眼,可是一开口总是温润如玉、如沐春风。不同于“奇葩说”激烈热闹的辩论的魅力,“圆桌派”轻描淡写的四两拨千斤更能带来自我意识的延展思考。
听他们聊“师徒”,畅聊这背后的公约和私约,探讨其核心是“饮水思源”还是“契约精神”,现代社会体系下的师徒关系是不是一种消费关系?透过王宝强和马蓉事件听他们聊“出轨”,探讨为什么现代社会男性出轨不太觉得是现象,而女性出轨会变成激烈的夸大式的现象,是女性主义?是反传统还是性压抑?因为张靓颖母女沸沸扬扬的矛盾,听他们聊“母女”,聊东西方不同的家庭观念,聊家庭关系中重母性和重妻性的不同的母亲角色,去发掘父母本性里的控制欲背后的根源。听他们聊“饭局”,教你如何变身“饭局达人”。在吃饭的地方了解人性,看中国和日本、欧美对美食的不同态度。
听他们聊“网红”,去探寻主播文化兴起的社会根源;听他们聊“男色”,原来大家追逐各种小鲜肉的背后,中国历史的“男色消费”古来有之;听他们聊“八卦”,才发现八卦真的是社交媒体时代的一出样板好戏;听他们聊“畸恋”,再去看《昼颜》,正常和不正常的界限到底在哪里?听他们聊“死亡”,聊日本的自杀文化,探究人性深处对死亡的恐惧。听他们聊“裸贷”,那些深陷消费主义漩涡里的女大学生们,到底是虚荣攀比的物质主义还是被过度宣扬的女权主义还是这拜金的社会之殇的不幸受害者?听他们聊“相亲”,体会那条件计算背后的人性和社会百态。听他们聊“星座”,看这脱胎于自然现象的原始学科如何发展成深受人们追捧的逻辑自洽的体系。简单的聊天中,一个又一个看似很大又很平民化的话题,方寸之间聊的活色生香、恰到好处,也许不能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却能给你一种完全不一样的视角,去发现生活中的另一面。
有网友评价“圆桌派与其说是谈话节目,不如说是一场华丽的文人聚会,隐约能看到民国时期文人沙龙的影子,也有一丝丝上世纪香港文人谈话节目把酒言欢的滋味”。之于我,“圆桌派”最大的收获就是开阔眼界,平凡的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路也许只是一条曲折小径,目光所及处,也不过道路两旁几处风景,这一方小圆桌,总能带给我们大格局,一炉香,一壶茶,一话题,去发现社会包罗万象的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