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教学内容和手段中,我最钟爱戏剧。孩子们也喜欢戏剧,每当我说“咱们演一下吧”,无论男孩女孩都会击掌欢呼“噢!耶!”学期刚过半,就会有孩子来问“期末展示咱们演啥?”,他们盼着,我也盼着。
钟爱归钟爱,但水平确实不敢恭维,所以一心想着能出去学学,也好不枉费孩子们的一腔热情。于是,看见有罗绚老师的戏剧教学培训就赶紧来了。
想做好戏剧,在台词上下工夫一定少不了。
培训的第一天,老师就带我们练习言说。我们两人一组,每人念一句七言诗,每念一句就往后退一步,一直退到教室的边缘。不管退到哪里,都要保证你的声音要清晰地传递到对面你的伙伴那里。
第二天,老师让我们每人选取了一句泰戈尔的诗。我们在空间中自由地走动,放松自己的肢体,当老师拍手时,我们就定格,以不同的方式把诗念出来,可以激昂,可以平静,可以哀伤,一遍又一遍,体会不同的情绪带来的不同的声音。
今天,罗绚老师先带领我们回想了上午化学课观察火的情景。他问:“火是什么品质的?它是什么形态?是怎样运动的?”我回想起了上午关于火的小实验。水里混合着的酒精燃烧着,火焰被倒了出来,流在铁盘里。火焰是流动的,是流淌的,它流到哪里,哪里就烧了起来,没有阻挡,也无法阻挡。它像水一样漫过四方,不是水的浸润和渗入,而是爆发和突破。带着爆发和突破的感觉,我们不断走动,不断练习。我选的诗句是“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句诗看似与火的品质完全不同,但念着念着,这诗句犹如从胸中迸发而出,就像急着要吐露心声一样不管不顾。泰戈尔,当他写出这句诗时,是看破一切的平静,还是久思不得终有所获的激动,就像我们现在这样?
这种感觉在心中回味,余音不绝。坐下来细想,这是不是我最接近泰戈尔的一次?籍由戏剧的练习,我们找到各种感觉,这些感觉对或不对,但这些尝试确确实实拉进了我们和这些我们不可能触到的人和事之间的距离,因为我们真心诚意地想要与他们相遇,我们想把自己放入他们之中,我们想体会他们所经历的一切。这种渴望会穿越时空。
平日里,我们带孩子们阅读、念诗、学古文……,这些就像食物一样,是“喂养”孩子们长大成人的材料。作为师者,我们希望孩子们从中汲取到什么养分呢?目的肯定不是做对几道题,得到前人的智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更希望通过学习,教者和学者都能更接近世界的本质,得“道”。就算不能,有近道之心,也能使自己更清明些。
戏剧,确是一种接近本质的好方式。
六年级的孩子们学春秋战国,听了故事就读《史记》。古文简短,想要体会出画面和乐趣来,实属不易。如果演成戏剧,一个个人物仿佛就在我们的身边,秦昭王、孟尝君、无用的门客、傲慢的宠妃、进谗言的大臣……他们有自己的性格,有自己的立场,有自己安身立命的方式,他们说话做事,没有对错,无须评判。真正把自己放到某一个人物身上,细细揣摩他的想法、心情、言语、表情,甚至一个眼神,一次甩袖子的动作,都让人回味无穷。变成了这个人,几千年的距离就跨过去了。一次次尝试接触这些人这些事,他们想要留在历史洪流中星星点点的真实也许就能被我们触碰到。这是另一种传承。
戏剧,好有魅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