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指导师课程第43天,《草房子》第二讲,今日问题:作者在塑造纸月的人物形象时为什么要花大篇幅描写桑桑的变化?这样的描写方式在什么好处?
听完课,我拿起书把纸月这一章看了一遍。纸月,人如其名,看完后我的感觉纸月是朦胧的,恬静的,美好温婉又倔强的。纸月一出场,就是被鸽子吓得紧紧缩在外婆的身后,让人心生怜爱。每天走三里地上学,纸月薄唇紧咬,坚定地点头。写一手好字,会背很多古诗,却不骄不躁。被人欺负,咬牙忍着,不告状,不求救。除了和柳柳的一夜嘻闹,你几乎感觉不到她是个小女孩。
关于纸月的描写,作者大多采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方式。之所以用这样一种方式,我想可能跟作者想要刻画的纸月的形象有关。纸月是恬静的,美好而温婉的,如同夜空的明月,静静地在那里,仿佛一张口就会破坏此刻的宁静,只有在旁边细细品味才能感觉出美好。这就是作者想要刻画的纸月的形象。
至于为什么要写那么多桑桑的变化,一则桑桑是主角,整个故事都是以桑桑的视角来展开的;二则通过桑桑的变化更加衬托纸月的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