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川网: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超过20%,则进入超老龄化社会。
那么目前中国老龄化最为严峻的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比情况究竟如何呢?根据目前已经公布2018年年度统计公报的省份数据来看,重庆、四川、辽宁三省65岁以上人口占比全部人口的比值均已超过14%(具体依次为14.1%、14.17%、15.17%),均为深度老龄化区域。
而山东、江苏两省,在此前的2017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全部人口的比值便已经分别达到14.0%、15.38%,进入深度老龄化省份阵营。而同年上海这一数值更是达到了21.8%,已是超老龄化社会。
以上这些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的省份中,部分处于全国省份中的相对发达水平,部分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当正在迫切谋求经济发展再上层楼的地区,遇到了区域人口全面老龄化的来临,未来究竟会向何种方向发展?
中国城镇化进程大背景

事实上,为何目前从上到下,从商界到学界,普遍对中国已经全面来临的老龄化时代充满焦虑呢?我们在世界上举目四望,不少的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化时代多年,似乎也完全没有像中国人这般焦虑。
归根结底,我们担忧的不是老龄化来临本身,而是中国人还完全没有做好应对老龄化时代的准备。因为,中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中国人还远没有达到所谓可以安心养老的状态。换句话说,我们担心的不是变老,而是未富先老。
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城市化率在30%~70%期间是加速城市化的时期,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在80%左右。
截至2017年,中国有多少省级行政区城镇化率超过了80%呢?三个,而且都是直辖市,上海87.7%,北京86.5%,天津82.93%。除京沪津外,又多少省级行政区城镇化率超过65%了呢?广东69.85%,江苏68.76%,浙江68.00%,辽宁67.49%。
这里我们加一句话,广东、江苏、浙江三省的城镇化率水平事实上高度接近。但是三省的老龄化水平却相差悬殊:相比江苏省2017年65岁人口占比已达到15.38%,2018年浙江省65岁人口占比为13.6%,2018年广东省65岁人口占比为8.62%。三省老龄化程度的区分,事实上也与三省目前的经济活跃性高度匹配。
我们跳出区域,再来看全国城镇化率与老龄化情况。2018年,全国整体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9.58%,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1.9%。

二十年前的1998年,中国整体城镇化率仅为30.4%。换而言之,从1998年到2018年,中国城镇化率提升了29.18%,基本上是翻倍式增长。平均分配到20年时间上,每年的城镇化增长率大致在1.459%。
这里我们不妨再做个推测,从中国目前59.58%的整体城镇化率,到80%的发达国家平均城镇化率,大约还需要多长时间。
参考从1978年到2018年这四十年中国城镇化进程,我们今天不进行详细推测了,只大概得出一个数据即可,方便下文中的分析判断推进。
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城市化率在30%~70%期间是加速城市化的时期,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在80%左右。”
所以说,中国整体城镇化的快速提升期,大约还有10%的区间,即大约是从60%到70%;而之后的从70%到80%,进程则会随之放缓。两项结合,我们大致推测中国城镇化达到80%的时间,还需要差不多20年左右。
2000~2018年,中国20强城市人口变化

1978年,中国城市总个数为193个,其中地级市98个,县级市92个,城市人口总量为7682万人。
2009年,中国城市总个数为654个,其中地级市283个,县级市367个,城市人口总量为34069万人。
无论是地级市还是县级市,中国城市的数量增长都极为可观。但是,头部城市的人口数量增长,情况又如何了?

2000年,中国经济体量top20城市的GDP总量为32478亿元,城均GDP约为1623.9亿元;20城人口总量为18170万人,城均人口约为908.5万人。

时间到了2018年,中国经济体量top20城市的GDP总量为214884亿元,城均GDP约为10744.2亿元;20城人口总量为25311万人,城均人口约为1265.55万人。
从2000年到2018年,20强城市的GDP总量从32478亿元增长至214884亿元,城均GDP从1623.9亿元增长至10744.2亿元,差不多均为6.6倍。
从2000年到2018年,20强城市的人口总量从18170万人增长至25311万人,城均人口从908.5万人增长至1265.55万人,还不到1.4倍。
显而易见,过去近二十年间,相比top20城的经济体量增速,top20城的人口总量增速事实上丝毫不突出。这也就意味着,未来top20城的人口增长空间,足够巨大。
未来中国一半人口生活在20强城市极其困难

上文中我们曾提到,中国很有可能,会在20年后,城镇化率达到80%的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平均水平。按照目前中国全国接近14亿的人口总量,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的20年,中国差不多还要有近2.8亿人进入城市。
而2018年中国经济体量前20名城市人口总量,仅为2.53亿左右。即使未来二十年这2.8亿潜在城镇化人口全部进入这20座城市,合计亦不过是5.33亿的规模,仍旧距离中国人口一半的体量相去甚远。
但事实上,上述的这一设想显然是不可能。按照中国过往城镇化率的经验来看,就近城镇化始终都是大的趋势。从农村一步迈入一二线城市者有,但显然并不是多数。多数的农村初城镇化人口,一半是进入家乡附近的四五线城市完成城镇化的。
另外,我们必须要清楚看到一个事实,就是今日之top20城市,与二十年前甚至更久前的top20城市进入成本,早已大不相同。尤其是对于广大出身农村、乡镇的普通年轻人而言,想要真正融入top20城市,普遍都已存在不低的门槛。
另外,中国大陆的省级行政区目前有31个。换而言之,如果城市范围被锁定为top20城市的话,也就意味着超过三成的省份,甚至无法分配到一个省域人口汇聚地。这对于很多地域文化相对保守,守土重迁观念浓郁的地区而言,同样是完成这一人口流动的巨大阻力。
当然,因素还有非常之多,由于讨论未来中国半数人口汇聚在top20城话题并不是我们今天的重点,所以我们姑且就此打住,继续往下来思考与探索。
但如果是30强城市的话,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在上文中,我们基本得出了“未来中国近一半人口将生活在20强城市”的设想,可能性极低。那么是不是今天的讨论就结束了呢?显然不是,我们今天真正要讨论的是这种思维方式,因为这对于未来接下来许多年轻人的人生选择有很大的价值。
所以我们的讨论非但不应该就此打住,反而应该进一步发散下去。如果top20城无力承载未来中国半数人口的汇聚。那么想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城市阵营,到底应该有多大呢?
首先是我们在讨论中国人口“未来”这一概念时,并不能仅仅盯着14亿人口这一既有人口体量。因为按照目前中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现人口负增长的拐点,并不遥远。一旦拐点出现,中国人口总量就会逐年开始下滑。当然,初期逐年下滑的数量会较低。所以如果我们是在讨论“未来”,如果这个时间线是二十年甚至更久的话,我们完全可以把中国人口一半的定义,暂定为6亿左右。
其次,大家不要仅盯着上文中我们提到的未来二十年新增了20%待城镇化人口体量。截至2018年,已经完成城镇化的总人口为8.3亿。这一庞大人口体量中,事实上还有很大的“二次城镇化”潜力,即从中小城市(三四五线城市)向大城市(一二线城市)再次进阶的人群。事实上这一人群,才是决定中国未来中国top30城能否汇聚一半人口的关键节点。
此时我们再来看“30城”和“6亿人”的目标:部分人看到30座城市聚集6亿人口这一数值时,下意识就会用6亿除以30。继而得出要实现这一目标,未来中国必须要同时产生30座2000万人口以上城市,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但这种思路,显然是不符合区域经济客观发展规律的。因为即使是目前中国经济实力前10名的城市,人口规模相差依旧悬殊,更不要说进一步放宽至前20、30这样的城市阵营。
所以,如果想要实现这一目标,符合区域经济客观发展规律的人口模型大致是怎样的呢?我这里做个假设:3000万+人口城市5个:合计1.5~2亿人;2000万+人口城市10个:合计2~2.5亿人;1000万+人口城市15个:合计1.5~2亿人。最终,综合经济实力前30强的城市人口总量,就在5~6.5亿人。如此,是不是就更容易理解了呢?
而如果我们对以上这个未来中国区域人口模型达成共识,认为其可以实现的话。那么我们再来想想,这个模型,对应的应该是怎样的城市格局。我们就根据当下中国城市的既有格局,再来做一下假设:
3000万+/-人口城市5个:即未来的超一线城市,或者说是世界顶级都市。阵营如果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的话。首先重庆的官方常住人口已经超过了3000万,这个跳过。北京上海目前的官方常住人口数据均尚在2500万以下,如果再加上未被统计在内的各种半流动性暂住人口体量,接近甚至超过3000万人完全在可理解范围之内。事实上,如果按照京沪二城各项日用消费品消耗量计算,不少财经媒体都倾向于当下的京沪二城,常住人口体量已经在3000万左右。同理,广深二城的官方常住人口分别在1500万上下,但按照各项日用消耗同样被多数人倾向于认同常住人口在2000万左右。二城目前人口增长十分迅猛,未来逼近3000万同样并非没有可能。
2000万+/-人口城市10个:即未来的一线城市,或者说是中国顶级都市。阵营如果是天津、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南京、青岛、长沙、郑州、西安的话。事实上,截至2018年,以上城市中人口过千万的城市早已超过半数,天津、成都人口总量更是超过了1500万,未来发展至2000万人口区间其实是大势所趋。除二城之外,其余城市几乎均背靠人口大省,不少城市还是国家中心城市,区域经济核心,人口在未来较长时间段保持快速上升,实现可能性同样极高。
1000万+人口城市15个:即未来的新一线城市,或者说是中国区域中心城市。阵营可能会是无锡、宁波、佛山、泉州、南通、东莞等城市。这个我想不必再多说什么,目前中国城市中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万亿,或者说即将超过万亿的城市,未来人口总量超过1000万,几乎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不需要再过多讨论是否能够实现的问题。
而事实上,伴随着综合经济实力前20强、前30强城市的日益壮大,其周边城市必然会成为其卫星城,即我们所谓的都市圈概念。只不过,未来真正实现的都市圈格局,未必会完全按照目前人为的规划设想而已。
但是,都市圈市域铁路的修建同样是大势所趋(介于市内地铁与城际铁路之间的一种交通形态)。部分在人口上无法严格意义上达成上述我们设想的区域,通过都市圈的概念同样会被实现。

以上,是2018年中国经济体量30强城市。
未来的十几二十年间,30强城市的排名始终都会处于变动区间。但是,其中的绝大多数城市(越靠前越稳定),不会有什么太大变化,可供大家做择城参考使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