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六月,本来在老家安闲讲学的王阳明被朝廷征召,奉命出征广西思田。
此时的王阳明已年过五十,功成名就之后在家中讲学传道醉心学问,又适逢老来得子,生活惬意无比,实在无心征战,奈何朝廷无可用之人,多番催促不得不奉旨出征。
九月初七,王阳明出征前夜。弟子钱德洪、王畿前来拜访,原来二人因为对老师所提出来的"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的理解存在分歧,前来求教。于是,师徒三人在王阳明家附近的天泉桥上畅谈了一番。
王阳明在听取了二人的见解之后,无褒无贬,只是告诉他们:"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还说道:“教法原有此两种。四无之说为上根人立教,四有之说为中根以下人立教。上根者,即本体便是工夫,顿悟之学也。中根以下者,须用为善去恶工夫,以渐复其本体也。”
这次探讨史称“天泉证道”,王阳明之后出征广西,完成了所有的军务后在归途病故。一代圣人走完了自己光明的一生。
读完这一些,对王阳明的生平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虽然尚未深度的接触到他的学问里去,但是也知道了他的一生确实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也算得上是很励志的一生。
而他与弟子讨论的这四句话,细细体味后也真是非常的言简意赅的概括了“善”与“恶”存在的意识形态。环环相扣,毫无疏漏。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本来是没有善恶之分的,人之所有有善有恶是人的思想意识在活动。当一个人知道善知道恶是他有良知的体现,而如果人们会主动的选择做“善”的事,同时去掉“恶”的言行思想,就是在体悟和改变。
大家都知道在《三字经》中朗朗上口的传颂着人之初,性本善的论调。而与王阳明的思想两相比照下是不是觉得有点矛盾呢?
其实,一点也不矛盾。
试想一下,如果什么都不看,把十个不同的心脏摆放在你的眼前,你能分得出哪个是好人的心脏,哪个是坏人的心脏吗?回答不用想,肯定是分不出的。
同样,如果把一张空白的A4纸放在你面前,你能说这张纸是好是坏吗?显然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它就是一张纸而已。
但是,在不同的人眼里,它的价值却是不一样的。如果,你是想找点东西看看,给一张白纸给你,显然就毫无意义。如果,你这是正需要一张白纸来写字或打印文件,一张白纸就是刚刚好的满足了你需求。
纸还是那张纸,它的价值和意义取决于他遇见的人和事,它本身并没有任何的问题。
如果,你很无聊,抓起笔就在纸上乱写乱画一通,这个时候就可以说你浪费纸张了,你的行为在某些人的眼里就成了恶。而如果刚好是一个心理解读师呢?他看见你百无聊赖在纸上毫无意识的画出来的东西,他就可以从你的画中去分析你的情绪、你的心理,这个时候他会觉得你为他解读你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信息和条件,他们甚至鼓励人没事可以在纸上多画画。
而你一旦知道了,你画出来的东西会被心理医生用来解读你的情绪、心态、性格......,这时你一定不会再随意的画了,你下笔就会变得刻意。因为在你心中有一个平衡的标准,你不希望被人解读出来你的内心有什么不好的东西,那些都会影响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虽然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但是你还是希望能够尽可能的表现得完美一些。这就是一个人的良知,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好坏的标准。这个标准会成为他衡量所有事物的一把尺子。
当一个人会刻意的掩饰自己的“恶”“丑”,甚至抛弃一些不被人认可的言行思想的时候,证明他受到了什么启发或者某些际遇改变了这个人的细想。这也就是从生活中得到了感悟,而随之带来的一些行为上的调整,我们就姑且称之为格物。
人的心,或者我们称之为人的思想,同样是这样的四种状态。从无意识变成有意识,再形成自己的标准,并以这样的标准去执行。这之间不正是相辅相成的吗?
这简单的四句话,将人的价值意识和行为标准形成之间的关联很清晰的表达了出来,确实是非常的了不起。
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的研究到关于王阳明思想的更多文章,但这四句话已经让我受益匪浅。或许我们在面对事物的时候都应该在这样的基础上来思考问题,这样以来在判断任何事物时,我们都能做到相对客观的思考问题,如此很多本来我们不能理解的事都会慢慢被我们理解。
大道至简,这四句话虽然简单却包含哲理,可以循着这个逻辑思考太多的问题了。如果王阳明的心学都是如此符合逻辑,那未来的学习和阅读应该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和值得期待的事。想想我也不禁充满了信心与这位圣人的思想继续对话下去。期待这次心学之旅能够满载而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