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有幸带着全家在上海大剧院第一次身临其境欣赏昆曲《牡丹亭》,被其时而温婉如水,时而俏皮动人的情节所打动,一场正值青春的邂逅,于春寒料峭的夜晚婉转低回。
古今中外,不同的时空,相似的情思,哪个少女不怀春?一场视觉的盛宴,姹紫嫣红,断壁残垣,诉一段似水流年......

全男班演员们出神入化的演技,把传统文化的魅力表现地淋漓紧致。在三个表演章节的开始,为了普及昆曲艺术,使现场观众能感受到戏曲艺术的唱词之美,动作之美,画面之美,意境之美,金谷老师在每一部分开场前都有一段导赏。他娓娓而谈的解说带给观众很大的惊喜。
通过导赏和后面的演出,对观众来说,许多扶老携幼的中年人,可能都抱着让孩子普及一下戏曲和古代文学鉴赏的用意,许多老年观众,即使文化层次不太高的,也一样听得津津有味,随着音乐节奏而颔首。对于昆曲的民间启蒙确实是一个优秀的范本,以至于此后很久都在回味他的一颦一笑。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整场演出,那就是——惊艳满满。小春香天真活泼,百伶百俐,生气噘嘴的样子可爱极了。眉心微蹙,眼波流转,便知她又要淘气。眼见得今朝锦瑟华年,春光烂漫,却料想明日妒花风雨,折损残红……为你如花美眷,忍把流年轻负?

高中语文课本上学《牡丹亭》的时候,因为没有戏曲文化积累,并不深刻理解故事内容和作品的伟大。此次通过演员的讲解和精彩的表演,一字一句的唱词,一收一放的动作,一顾一盼的眼神,演员们用默契的合作,为观众表现了上课,背书,挨骂,顶嘴,逃课,赏花,划船,对词,梦游,怀春等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
素颜版,容装版各有其美。一个坐在我隔壁的小女生,大概是学戏剧的,从一开始就跟着金谷老师做出各种坐的姿势和兰花指,眼看,身动,非常投入。还有一些昆曲爱好者,能跟着屏幕两边的提词板而低声哼唱。
舞台布景非常精致:米色的幕布,黑白的衣裤,大红的桌椅,简约唯美的花瓶柳枝,砚台戒尺,去掉头饰和戏服,演员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表现得更为突出。非常适合戏曲启蒙者和老票友反复对比和揣摩。

容妆版的演出增加了很多服装道具,头饰,加上面部化妆造型,整体效果相当惊艳!美得不要不要的。整场演出下来,仍然能看到制作方浓浓的诚意:舞美设计、音乐设计,节目单折页更加精美,服装道具也很精致;演员们卖力演出来还原昆曲戏台的诗情画意。
扮上之后果然不同。那些明艳艳、翠生生都有了实实在在的着落。吟咏叹息,也更从容悠长。朱唇微启,粉面含羞,水袖轻轻一抖,便卷到人心上来。纵然五内焦灼,愁倾如海,只消一个梦,便全能化解。
滚滚红尘,终会遇上那个推不开,甩不掉,赶不走的人——偏偏,还是你的心上人。你的所有情态,嬉笑怒嗔,他都接得住,不必担心曲终人散,徒与孤影徘徊。

《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演出的《游园》《惊梦》《春香闹学》《肃苑问花》又是最经典的。昆曲是百戏之祖,是旧戏,关乎王侯将相才子佳人,悠悠水磨腔一起,便是八百年。旧时男女不同台,有男班女班之分,也就有了乾旦坤生,全男班可以说的上是还原了昆曲的一个旧貌。
戏曲的表演在于意境,树木花草,亭台轩榭的布景基本就是没有,空的舞台让人随着演员的演绎,通过唱念,身段,表情,对话,使人感到身临其境。杜丽娘在台上眼珠斜斜地一滚,面前好像就当真有了满园的春柳春花。
古板的老先生,娇俏的小丫鬟,贞静美丽的小姐,活泼可爱的花郎,多情的公子。短短两个小时的表演,却能让这些人物一一在观众心中留下生动的形象。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眼为情苗”,只是一个眼神,就能将道不尽的绵绵情意婉转展现。

有些文章不到一定年龄,没有一定的阅历是读不懂的。对于戏曲,也是如此,婉转悠扬、缥缈如流云的曲调,咿咿呀呀,水袖轻扬,儿时听来只道是寻常。简约的布景通过唱词和表演,让人隐约瞥见了“姹紫嫣红开遍”之景。
古人写文,总是含蓄委婉的,但深情却藏在字里行间。也许在这委婉的唱词与人物浓烈的感情之间,就是昆曲所表现的强大艺术魅力所在了。
这个春天,在经典里体会春意盎然,春心荡漾,春色满园。最美的相遇定格在一生中最美的年华,历六百载,经无数舞台,永不会变。端午节6.18日,相约上海大剧院——《白蛇传》,邂逅最初的心动。
(特别感谢:此次演出的策划和主办方——特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观众艺术修养的培育,通过戏剧普及传承古典文化之美,既有阳春白雪,又有普罗大众,使艺术雅俗共赏,古典与现代完美融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