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说:“我未来所有的动力是赚钱。”
我问她:“赚钱是为了什么呢?”
她说:“赚钱是为了给自己和家人买房子,给家人提供更好的健康安全保障,买自己喜欢的车、好看的衣服;想要通过钱帮助家人实现一些因为钱没有实现的想法;想要全世界旅游;去国外读书,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等等。
其中,绝大多都是为了应对未来的恐惧,以获取安全感,恐惧真的是一种很强的动力源。
我又问她:“你想追求幸福还是追求安全”
她说:“安全是幸福的一部分,但不是幸福的全部,我追求幸福”
那我又问她:“那幸福是什么?”
她想了很久,我也想了很久,今儿留下自己对于幸福的理解。

首先,“自我决定论”的尊崇者认为幸福是满足人性中基本的需求,即:关联感、胜任力、自主权。
关联感: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即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的和谐等
胜任力:智力、创造力、体能等能力的胜任感。
自主权:坚持内在动机

《幸福的方法》一书告诉我: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能力,需要每个人去锻炼。拥有幸福的能力大于事业上的成功,即快乐的意义。
举个例子:一个中年人提着一个小提琴,旁边跟着一个小姑娘,一看就知道刚参加过一个小演出,但这个小姑娘嘟着嘴不开心。原来这个小姑娘刚刚参加过小提琴的三级考试,没考过。她父亲就说,爸爸当年给你报这个小提琴班,不是为了让你过级。爸爸就是希望有一天你长大了,爸爸不在你身边,你觉得不开心了,把琴箱打开,帮自己拉一曲,那个熟悉的音乐走出来,环绕着你,就好像爸爸还在你身边一样,我就希望你有一个这样的爱好,能在这个时刻陪伴着你。

《心流》一书告诉我:所谓心流,就是当你特别专注地做一件目标明确又有挑战的事情,而你的能力恰好又能接得住这个挑战时,你就可能会进入这种状态。
处在这个状态中会有几个特征:忘记自我,忘记时间的流逝,有强烈的愉悦感,精神能量源源不断,没有担心的必要,也无须猜疑自己的能力。
心流并非易事,但几乎每个人都能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只要训练得当,你也可以在走路、吃饭、运动、游戏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获得心流。
幸福不是人生的主题,而是附带现象。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心流能带给你的,不只有幸福感,还有价值更高的东西。

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人生的全部。人类死去不过是分解天空中的原子,只是活着的时候因为某种好运拥有了意识。所以,在有限的年华里,并没有什么非做不可的事,我们可以选择享乐,而不是找理由去受苦。马云也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来享受的,而不是非要来做大事的。
流行的伊壁鸠鲁形象不乏诽谤,传说着各种他耽于物欲的故事。但真实的伊壁鸠鲁其实是一个非常简朴、理性的享乐主义者。
所谓快乐,并不是挥霍的、感官的快乐,而是身体上没有痛苦,灵魂上没有烦恼。对于物质的依赖十分有限,你需要的只有基本的安全、健康、理性和朋友,其中友谊放在幸福生活的核心。
人们经常在错误的地方寻找快乐,然后情绪不安。我们的享乐能力差得令人难以置信,在编造悲伤的理由时又充满天才。我们会推迟享乐,总以为快乐在有钱之后,在升职之后,而未觉察当下的快乐。
很多人说自己因为过去而痛苦,其实过去已经不再控制你了。这与现在流行的心理分析不同,心理分析鼓励我们扎进过去,寻找原因。伊壁鸠鲁主义和佛教一样,把我们带回当下。
对于因为未来而焦虑的人,伊壁鸠鲁主义者说,为什么因为只是可能的未来而毁掉现在?
哈维·卡雷尔35岁时,拥有了她想要的一切,挚爱的人,梦寐以求的工作,新出版的书。可是,突然之间她被告知身患罕见重病,预计只剩10年寿命。开始她很愤怒,但几个月后,她决定使用一种资源:哲学。
她知道未来已经被剥夺,但是只要使用伊壁鸠鲁专注于当下,并享受当下,在疾病中仍然能找到快乐。但是悲哀的是,你经常忘记这一点,被琐事缠住。

综上所述: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能力,即快乐的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们需要锻炼拥有幸福的能力。
而“快乐”意味着心流的产生频次,以及我们坚持的内在动机。
最后,回到文章开头,星星一直追求钱,即安全感,而她真正想获得的是幸福。如果你想获得幸福,那就先关注人际关系(亲情、爱情、友情、博爱之心)、心流、内在动机,而不是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