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西鳯资讯
这几天关于“北大生涉嫌弑母”案不断地登上了热搜,其实案件发生在2016年,距今三年嫌疑人落网,而促使这件事不断登上热搜的原因一方面来自媒体的借势炒作,另一方面来自广大网友内心的震撼。
很难相信,一个几乎完美的人会涉嫌弑母。
从小学习优秀、礼貌待人、有爱有趣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就是这样的一个几乎到了完美的人设,即使三年后嫌疑人落网,亲友、同学、老师也难以相信,因为他太完美。
生而为人,哪有完美?
如果有,那就是伪装的太好。
至今讨论最激烈的是作为人子为什么会杀害自己的母亲,都说母亲与孩子是生死之交,况且还有二十多年的养于之恩。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从一个新闻链接跳转到另一个新闻链接,试图从千头万绪中寻找出答案,但是不得不承认我失败了。
既然失败了,那就不找答案了,真相留给关心真相的人。
网上有人说是作为母亲的管教的太严格,也有人说是做母亲的过于宠爱,因为嫌疑人身边的同学、老师、亲戚......熟悉他的人一样,他们都觉得这样一个完美到无可挑剔的人,他有什么理由杀害自己的母亲了?
有位老师说,如果说他有什么缺点,那就是他没有缺点。
那么既然如此,是什么让他做出了泯灭人性的事?
但事实真实如此吗?
这世间哪有什么完美的人,更不可能有没有缺点的人,而所谓那些“完美”不过是因为他成绩优异,不过是因为他盯着北大学霸这顶帽子,在这样的光环之下,人们只看到了他闪耀的光芒而未看到光芒背后的阴影罢了。
花开生两面,人在佛魔间。
这世间,犯罪不可怕,可怕的是高智商的犯罪。
从通过网上购买一系列的工具到用自己母亲的手机向亲友借钱,仿造母亲的笔记写辞职信,家里安装摄像头以便随时观察屋内情况,回北大补考,与X工作谈恋爱,随身携带300多张身份证......
这是一个心理素质该有多强的人,在弑母之后该有的冷静与若无其事?
奇怪的是,“母亲”称要陪儿子去赴美读书,但只用短信的方式跟自己的亲弟弟道别,电话都不打一个,这样的“大事”做弟弟的没有任何的怀疑。
用母亲的手机向亲友借了114万,而这时候母亲已经不在人世了,那么他只能通过文字的方式借钱,或短信,或社交工具(微信,QQ之类的)发文字借钱,在这个骗子横行谈钱就没有下文的时代,亲友没有任何人起疑?
仅仅一封辞职信,作为母亲单位的领导没有任何疑问?
从计划着购买工具开始,相必连逃亡的路线都想好了,如果不是与那位X工作者有了恋情,或许至今还在国外逍遥自在了,这样一个心理素质强大的人,他会是一个长期生活在母亲严苛的管教下的人?
这样完美的犯罪,如果不是活生生血淋淋地发生在现实中,还以为是来自某小说改编的电影了。
而当事件浮出水面,嫌疑人落网以后,嫌疑人身边的同学、老师、亲友却难以相信。
假如这件事的嫌疑人不是北大学霸,而是某山村的一文盲,从小劣迹斑斑,还难以相信吗?
这里丢掉北大学霸的光环,就是一件高智商的犯罪。
可悲的是,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古时以成败论英雄,如今以成绩论孩子。
《封神演义》中的元始天尊说姜子牙没有大的能力,所以他也不会有大的恶,把这句话放在这件事上,同样适用。
有人说对母亲痛下杀手,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试图完成自己人格独立,与X工作者交往是为了寻找自己心理上处于优势的女人,通过带有SM的X行为,来证明自己在女人面前占主导地位,取回心里平衡。
也有网友说,嫌疑人的母亲带黑框眼镜,夏天只穿短袖和裤子,为人师表比较古板,特别是在嫌疑人父亲去世以后,让原本平和严禁的母亲变得焦虑而暴躁,作为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嫌疑人,习惯了优秀,于是将内心的痛苦掩饰、压抑,伪装成了那个懂事优秀的孩子,但在内心深处对母亲是抗拒、排斥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伪装久而久之导致了弑母。
似乎所有人都想找到真相,似乎所有人都希望结局反转嫌疑人另有其人,就只是因为他太过于完美?
还是因为,自己内心的善良不愿意相信嫌疑人会是自己的儿子?
或许这其中有家庭教育失败的因素,但人性的泯灭,何苦让做母亲的背锅?
在这背后或许有家庭教育失败的反思,或许有唯成绩论体制的谴责,亦或许有爱恨情仇的交织,但绝对不是完美人设崩塌后的唏嘘。
生而为人,我们都是第一次为人,第一次为人子女,第一次终将为人父母,在这条路上谁不会有错呢?
作为父母,应该接受子女的不完美,作为子女我们亦应该包容父母的过错,这世间哪有完美的人,所谓完美不过是自我欺骗罢了。
白朗宁说:“把拿走爱,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生而为人,劝你善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