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上半年我在简书上写了一篇《纸质阅读还是电子阅读》,主要是讨论阅读载体的问题,认为纸质书和电子书各有利弊,电子书和纸质书会更进一步分化,细分成不同的阅读市场,而这样的分化才刚刚开始。
这个月的22日,亚马逊中国发布了2015年度电子书阅读行为报告,其中的一些内容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也补充和修正了我的部分观点。
比如电子书便携性给电子书阅读带来的优势。电子书本身没有物理重点(我看过一个研究报告,说电子数据本身也是有物理重量的,但在这里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有的只是设备本身的重量,而kindle经典版只有205克,旗舰版只有180克,比大部分纸质书都要轻,而且它只有6寸大小,这对于在公共场合,比如地铁、公交车上想看书又不想太高调的人来说,非常适合。更进一步地,如果一本书还显现不出电子书的优势,那极端一点,如果要带100本书出门,正常人的体力是无法轻松携带的,但如果是电子的,就只要带一个kindle或者一部手机就可以了。由此,我觉得这对于通勤的人来说,电子书非常适合,反过来,这个时间应该看电子书的人会非常多,在一天应该形成两个峰值(早高峰和晚高峰)。
但情况并非如此。

虽然报告上说kindle用户在通勤时段会产生不少碎片化阅读行为,但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其实这种情况并不明显,反而是像报告中说的一样,晚间21-22点这个时段出现了一天中的峰值,报告认为这是因为晚间时段更容易专注阅读。好吧,但这确实体现不出电子书的优势了。
还有电子书的另外一个优势——价格便宜甚至免费。现在亚马逊、当当、京东和豆瓣都出售电子书,亚马逊的kindle电子书的市场份额应该是最大的,在中国如此,在全球应该也是如此,据说是其他科技巨头都不太看得上这一细分市场。但也有很多免费的kindle电子书网站,比如kindle人、读远、走读派,有个人制作的电子书,当然更多的是破解的kindle电子书。
但免费对于阅读来说是不是优势还要打个问号。

可以看出,付费阅读的完成率是免费的3倍。这个似乎也可以理解,我的电脑里就有几个G的电子书,但有的都躺在那里快十年了,目前来看也没有要看的趋势,而且,根本不可能看完,我相信跟我一样的人很多,拼命下载,然后就让他们躺在硬盘里,还舍不得删掉。
付费购书对读书完成率的提高有显著正向影响,付费额度越高,完成率也越高。付费购书增加了读者对书的承诺和投入,也更有助于培养读者“有始有终”的良好阅读习惯。
这是亚马逊的报告里说的。
吴晓波今年在他的微信公众号上写了一篇文章,名字叫《我开始怀疑那些“互联网铁律”》,其中被他怀疑的一个“铁律”就是“免费第一”,他的理由是:
在免费午餐下所吸引来的用户毫无忠诚度可言,补贴则呼啸而来,一停则掉头而去。
同样的道理,人们对免费的电子书也没有任何忠诚度可言,因为反正是免费的,不读完也不会有任何损失,而付费的电子书则至少有一个鞭策的作用,因为不读完钱就白花了,虽然有的时候这样的阅读会让自己浪费在不感兴趣的内容上,但不读到最后一页,你怎么确定就一定对后面的内容不感兴趣呢?
还有一个内容,是我之前一直都没有注意到的,那就是电子书的“私密阅读”。

排在榜首的是《If I’m so wonderful, why am I still single》(《如果我如此美好,为什么依旧单身》),这是一本在全世界畅销25年的单身女性婚恋指导书。亚马逊在解读这个榜单的时候认为:
这本书的畅销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Kindle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相比纸书更加私密的阅读设备,使得Kindle读者可以在任何场合阅读各类领域和题材的作品,无需担心书的封面会泄露阅读内容。
确实是这样的。大几十万字的《金瓶梅》我就是用kindle在地铁上看完的。
有报道说,kindle在全球的出货量近年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这可能跟电子书市场近些年不温不火的状况有关。但我还是坚持之前的判断,阅读载体的电子化是一个趋势,不管你相不相信,我反正是信了。
网友评论
只有我是这样吗
不过有一点技术类的书,很多图表,在kindle上都太小了,太难认了
另外还有一点比较明显的是:你看电子书,看过就过了,用于写些读后感之类的,且不说翻页吃力,全书的框架感不如纸质书那样能让你一眼望去就知道自己要重复温习的那一块内容在哪里。也有可能的情况是这样的:电子书,看完后你可能更多的是在脑子里回想,而不太会去写写感触之类的;纸质书,看完后你可能马上就会有冲动去写下自己的感触,因为写东西靠纸笔始终比敲键盘来的爽快。纸笔+纸质书,即装13,又有触感体验的愉悦。
总结:电子书和纸质书各有千秋,应该分作两个市场来分别看待。电子书是趋势我不否认,毕竟销量和数据摆在那里,但最大不会超过纸质书,从近期kindle的销量来看,显然电子书目前已经到达一个瓶颈的时刻了,要突破唯有创新。而纸质书的属性优势一直以来都是很大的,这跟社会有关系,跟历史也有关系,否则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也不会成为四大发明经久不衰了。而且作者这篇文章的所有数据都是仅针对电子书的,不能拿来做二者比较的参考。
这个月的22日,亚马逊中国发布了2015年度电子书阅读行为报告,其中的一些内容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也补充和修正了我的部分观点。
主动让人感觉这时候的你应该是更偏向电子书了,自然就会引起这样的讨论咯。并且,文章标题又是:你还在看电子书吗? 会给人第一感觉是这篇文章应该主要是写纸质书的,然而内容却并不是。从而引起一定的读者反差感。换句话说:因为你这个标题而吸引来的除了电子书的阅读者以外,有很大一部分是对纸质书更有感的读者。 两者读后响应反差如下:
电子书阅读者:嗯,这说的有道理,电子书确实很方便,而且确实花了钱才会去读完。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纸质书提倡者(或者说更喜欢阅读纸质书的读者):我觉得纸质书如何如何。然后就开始有一定的辩论或者观点阐述的情况发生。
所以,引发讨论或者与本文内容不符的讨论。一方面可能是标题的问题;另一方面,写出文章表达观点就一定会有讨论的产生。而这也是写作的目的之一呀,不是么?
自来水和江水,因为自来水是付费的,所以才使用效率高,难道因为这个你要把江水付费使用
首先,关于便携性方面,电子书的便携性绝不仅仅体现在携带方面,还有节省空间,快速查找等很多便携优点。
第二,关于阅读时间方面,睡前枕边阅读这是绝大多数阅读爱好者的习惯,不可能因为电子书易于携带,就把这个习惯改掉,而变成上下班高峰期阅读。如果你想通过数据对比便携性对阅读积极性的影响,应该比较高峰期时段,电子书和纸质书的阅读阅读情况。我相信电子书的阅读时常会比纸质书高很多,这就说明起到正面作用了。(没有数据的揣测)
第三,关于阅读完成率方面。付费用户和免费用户的区别不仅仅是掏钱和没掏钱。其行为方式上还有很大区别,具体来说就是将挑选书的过程放在下载前还是下载后。付费用户一定是在下载前也经历了大量未完成的阅读(即挑书的过程)才确定其中一本并付费下载阅读。而免费用户是先下载后再挑书,最后找到一本坚持读下去。其行为过程其实是差不多的,只不过顺序有变化,而所以统计的数据也会有不同。
最后一点作者所说的私密性是我以前没有注意到的观点,受教了
买kindle是几年一次的事情,买书则是一年几次,是几次,甚至几十次的事情
当然,对于读书这件事,肯定会因人而异,适合自己的自己喜欢的才是最好多。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去年纸书看了个位数本,电子书看了几十本吧,有kindle看的也有手机看的,kindle看的偏严肃,几本英文书都是kindle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