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凭一支曾国藩组建的非在编军队“湘军”,打败了太平天国的军队。这是清朝临时工创造的奇迹。
湘军的战斗力来自曾国藩每天写日记反省的习惯。也是一种反向思维方式,曾国藩在创建湘军的时候,并没有首先去想“湘军怎么才有战斗力”,而是先来分析“绿营兵(正规军)为什么没有战斗力”。
其实很多时候做事不需要你有什么超天才的想法。你只要好好总结一下别人都犯了哪些错误,然后你很好的预防了,你可能就成功了。
那么绿营为什么没有战斗力呢?曾国藩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绿营兵败就败在制度缺陷上。
绿营军军响普遍低,无法维持一家老小的生存。士兵军官于是就发展副业。士兵种地,杀猪,卖鱼卖肉开茶馆做小贩养家糊口。
军官则利用手头便利把军队船只,操练场租给地方商户赚取租金。搞得军队无场地,船只进行正常训练。严重的甚至有走私行为。大家都无心训练,每天忙着做第二职业。
绿营兵还有问题是“兵与勇不相得,兵与将不相习,将与将又各不相下”大家只认皇帝这个最高指挥者。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甚至兵不识兵,将不识将,彼此都非常生疏。大家无法快速配合统一行动。
最危险的是军队之间互相嫉妒,遇到危险,只是袖手旁观,却不伸援手。
曾国藩痛于“败不相救”现象,制定了“将必亲选,兵必自募”的原则,他挑选他认识和欣赏的人做营官,营官再去挑选自己信得过的人去做统领,这样一层层挑选下去,直到普通士兵。
“勇营之制,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弁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弁挑选,勇丁由什长挑选。”大家都相互熟悉且相处融洽,遇到危险行动迅速且竭尽全力.
成为一个由感情纽带凝聚起来的整体。
曾国藩提高军响力度,是国家正规军的三倍左右,也比农民务农收入多三四倍。没有了养家的压力,士兵都能够专心训练,这就为湘军形成战斗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主要的不同是选人原则的不同。 曾国藩选人,有一句话叫“选士人领山农”。“选士人”,就是军官都要用没有打仗经验的读书人,而不用那些有经验的绿营军官。
清代国家正规军的军官多是武人出身,大字不识几个,文化素养很低。而湘军的将领大多是知识分子,在可以考证的湘军179名将领中,书生出身的达104名。
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从没上战场的经验。却要和身经百战的武夫PK。是什么让曾国藩偏要选文弱的读书人呢?这是因为曾国藩一贯认为,精神的力量远大于身体的力量。
行伍出身的莽夫虽然有一时之勇,但是没有坚定不移的信仰。曾国藩要建立的是一支有信仰有精神力量的军队。
因为信仰出战斗力,精神出战斗力。程朱理学是这些湖南书生的共同信仰,他们在信仰之下,可以迸发出惊人的勇气和能量。
湘军有一位传奇的战神,此人考了7次三十多岁才中秀才。家贫,连续饿死了三个儿子。四十多岁一直在乡间教授理学。
加人军队后,虽没作战经验,但非常的勇敢,也感染了部下,他所带的军队战无不胜。且善用理学,打仗前勘察地形,在极乱的环境下冷静分析战况。
他的部帐,平日里下属都聚在一起读书,理学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就像现在我们说的企业文化一样。
选士兵则首选“领山农”,穷苦农民吃得苦,老实本份。交待工作踏实完成,不偷奸耍滑,掺杂水份。
总结起来,就是沒有物质时重视精神教育构建美好期待,通过艰苦努力,创造物质条件。有了物质基础,及时回馈下属,激励及感恩每一个人。大家相处融洽,遇山开山,逢水涉水,共同越过一个个难关。
这让我想起了马云先生的十八罗汉,十八个人在马云一无所有时仍然选择追随他。才成就了阿里王国。
古人,今人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成功的范例,组建最强团队,在未知的岁月中大家相互扶携前行,期待大家都能达成心中的梦想。
愿岁月可期,愿时光静好,愿每个人都不被辜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