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五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五

作者: 茼蒿_49d5 | 来源:发表于2018-05-13 22:44 被阅读0次

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

一、批判性思维理念的基本概念   

        人的日常逻辑思维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相对独立于各种专门知识,包括逻辑专门知识的逻辑思维能力,即批判性思维能力。当我们批判性地思考问题时,会确定问题,检视事实,分析假设,酌情其他因素并最终确定支持或反对一项观点的理由。要进行批判性思考.你就必须进入一定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包括客观,谨慎,挑战他人观点的意愿和,将自己深信不疑的信念置于仔细检视之下的意愿。批判性思维理论的目标即是,寻找有效途径,训练这种能力,揭示这种能力上的差别,把这方面的高素质的对象选拔出来。

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1.倡导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很多伟大的发明,都是因为敢于打破常规,不循规蹈矩。倡导学生质疑,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不盲从,不迷信,有主见,不固执,是一个人良好的自信心的体现。应鼓励学生多生疑,敢于否定前人,不盲目迷信书本,勇于质疑。勇于提出问题是一种可贵的探索求知精神,也是创造的萌芽。对已有的学说和权威的、流行的解释,不是简单地接受与信奉,而是持批判和怀疑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才能另辟蹊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立新说。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地交换意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讨问题,支持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求异思维,给学生个体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积极开发学生的右脑。

2.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传统教育观念不利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传统教育是一种占有式教育,其特征就是教师主体观,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宰者,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并且认为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正确的。这种观念最终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挥,使人成为盲目服从、缺乏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单向度的人。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应是教育者尤其是教育领导者教育观念的转变。只有当他们意识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弊端,认识到应当确立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并制定相应的政策,积极推广,狠抓落实,才能有效顺应批判性思维的特点,达到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大学生自身也应认识到批判性思维的意义所在并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做出努力交往的空间是一个充满自由、民主和活力的公共领域,而不是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多做一些批判性阅读,有利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能力的塑造,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中国教育的殷殷期待。

三、新型“教学文化”的创造传统的课堂

        教学模式是一种“记忆型教学文化”。这里教师的作用是传递信息;学生的作用是接受、存储信息,并按这些信息行动。而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思维型教学文化”。这种思维文化具有六个要素:思维语言——具体的术语与概念,提高交流的手段,鼓励高层次的思维;思维倾向——思维方式,鼓励高层次思维的敏感性、能力和意向;思维控制——学生反思的方式和控制自己思维过程的方式;策略精神——鼓励学生建构和运用思维策略的态度;高层次知识——超越事实信息,关注知识是如何创造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证据是如何收集的等等;转换——从一种情境转向另一种情境的过程中关注知识与策略的联系,更广泛地运用转向知识与策略。

        帕金斯则指出,我们应当创造新型的“文化适应教学模式”,即提供示范、鼓励互动、组织教学。而在组织教学环节,如下几个方面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有效的。这就是合理主义态度——如何看待知识的源泉;有意义接受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反躬自问。同时,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因此,每一位教师都需要认真学习反思,以适应这个时代的重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tsr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