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朋友圈的著名书呆子,经常会有朋友跟我聊读书相关的问题,也有很多人让我帮忙开书单,可我一直认为开书单就像是开处方一样,如果不能了解你目前的状态和需求,胡乱推荐只会让阅读体验变得味同嚼蜡,甚至误人子弟。
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提倡多读书,关于读书的APP也越来越多,但其实读书本身还是有很多的痛点。所以周末的时候我跟7分钟乐读会的小伙伴们一起聊了这个话题——关于读书,你还有多少未被满足的痛点。
盆友们脑洞大开的想了很多,比如说,有人会建议为了避免读书时的不专注可以打造一个强制上交所有电子设备的监狱式阅览室,就叫做囚徒读书。比如说,现在大部分购书平台都会根据你的购书记录推荐你可能喜欢的书,但这就很容易在阅读过程中使得视角和口味变得越来越窄,是不是可以推荐一些对我以往知识体系形成互补的书。

而更多朋友会困扰读书不成体系,无法融汇贯通的运用书中的知识,或者说有些书太难消化理解,读的很累。
这其实是同一个问题。
但是当我们健身,不管是去健身房也好,还是用健身APP,在开始之前都需要做一个身体测试,包括身高、体重、体脂、以往的健身习惯、目前的健身能力(强度),也会了解你的健身目标,是减重,增肌还是练肌肉?在收集到这些信息之后,才能定制出一个适合你的运动方案。
在健身上,这套逻辑已经非常成熟可靠了,但是在读书方面,我们采用方式还非常简单粗暴。我们已经接受了盲目运动容易损伤的概念,却还没有意识到,胡乱翻书,不仅事倍功半,还有可能从此被打击了读书的积极性。
就好比,你是一个刚刚学会了加减法的二年级的学生,却莫名其妙啃起了一本高等数学的书。可能书也是好书,你也是个好学的好学生,也许你硬啃上那么三四遍也能学会。但却因为你们之间的差距导致了你的阅读过程非常痛苦,而且会充满了自我否定和挫败感。用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的概念来说,最好的练习是待在比现有水平稍高一点的学习区,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才会更加科学有效,也会更加愉快。一旦步子跨得大了跳进恐慌区,其实是一种拔苗助长。
那是怎样的阅读体验呢?以我之前恶补品牌公关知识为例,如果能够从一开始就对我现有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做一个简单的测试,再标定出我的学习目标,然后就能做一个类似的数学模型,直观反映我现在在那些方面有缺陷,需要看那些书,假设我在创意方面已经满分了,但在专业知识和团队管理方面有所欠缺,那我的重点就在于学习相应的专业概念和团队管理的理念,就可以开出相应的书单,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味参考行业大牛开出的书单。再加上我预设的学习时间,就能分解成我每天的阅读任务,但这仅仅是数量上的要求,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还需要对质量有所监督,可以用写读书笔记、总结或画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实现。这里可以设置一个类似对赌的游戏规则——按照学习计划的完成情况返还学费。

当然,这样的阅读是比较严肃而辛苦的,算是一种刻意练习,而不是出于消遣娱乐目的的阅读。这种阅读体验比较适合以职业技能提升为切入点,比如说从小白到初级产品经理、0基础运营公众号,结合我上一篇文章的观点,在这个方面用户的投入度和付费意愿最强。
这个思路也不仅限于读书,就像凯文凯利在《必然》中所说的,“一本书,就是一种注意力单位”。而我们现在的注意力单位也不仅限于书籍,一场线上分享、知乎live、公开课、一篇公众号的文章也都可能对你的学习计划起到帮助,你也未必需要阅读完整的一本书,而是其中的一部分章节。
其实,这是一种重组后的知识结构。目前最适宜去尝试的是已经有一定用户基础的职场培训机构。比如说,我很喜欢的插坐学院,从内容上讲已经做得非常优秀了,但是在课程的匹配上只区分了CEO班和非CEO班,那像我这样既不是执行者,但也算不上公司最高决策者的人,就会有点选择无能——技能方面的内容我不是感兴趣,太宏观决策方面的内容我听了也没啥意义。在所有上千节课程中,适合我现在听的可能只有其中的一半,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可能你会觉得我很矫情或者很懒,既然知道内容不错还挑什么呢,多学习一点总没有坏处。排除了一小部分懒惰的原罪之外,现在的我们普遍都面临着时间的稀缺,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如此的复杂和多变,这让我们需要去了解的事务始终大于我们能够承受的范围,这本身已经形成了一种焦虑。
同时从技术上,我也相信这种从需求者出发的私人定制模式,应该有实现的可能。为什么健身的私人定制模式相对成熟,但是阅读不行,就是相比阅读,健身的选择范围和评判标准都想相对简单。但是现在有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帮助,我想对所有现存的知识进行分析、匹配和整理,也不会是太难的事情,时间罢了。
或者,我们可以将定制后置——我现在在使用的瑜伽柠檬就是在每次练习之后要求你对这套体式中的动作做评价,针对不同体式的评价系统就能够判断出你目前状况所能接受的难易程度,并根据你每次的评价定制下一次的练习计划。学习计划也可以借鉴这个思路,比如同样做个简单的学前测试并记录学习目标,然后在每次课程结束后可以邀请我评价下这部分课程对我是否有帮助,借助大数据的测算就能逐渐积累匹配数据,对后续的课程推荐和规划起到帮助。

当数据量足够大之后,就能针对不同的学科或技能分别制定出一套相对科学的学习方法论和知识图谱。未来的学习者就像在游戏中拿到了攻略一样,通过测试定位自己的位置,按图索骥,玩得更加游刃有余。当然,如果仅仅是享受阅读的快感自然不用这么刻意,just enjoyi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