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起读书,很多人都会拿国人的读书量与犹太人比,借以激励不爱读书的国人。学校也抓住时机,在世界读书日和中国孔子诞辰日搞轰轰烈烈的读书节活动。但我总是认为,外力的推动确有一丝作用,只是外力却也只能动得皮动不了瓤。真正读书的动力还是人内心的驱动力。趣由心生,读书才能成为人的主动需求。
记忆中我的读书历程也不知道是从几岁开始的了,也真记不起那时的场景。只记得,常在低矮土坯房中独自看家的我,时不时会被糊在墙上的报纸所吸引,大大的报头——人民日报,不怕你笑话,这四个字当年还真只认识前三个。报纸内容那就更不用提了,不认识几个字怎么能读呢?但那时也许只是为了打发看家无聊的时间吧!
八岁上了一年级,在启蒙王玉荣老师的教鞭下(其实王老师一次也没打过我,只是吓唬而已)开始了识字读书生涯。可能由于父亲是语文教师的缘故,我又有一个有别于普通农村家庭的环境,所以在班上语文成绩还算突出。现在想起来好像也是怕给当老师的父亲太丢脸吧!
有了上学的支撑,我再去看报纸的难度好像也减轻了许多。虽然还是有那么多字不认得。我会先把灶头的一面墙着完,再去炕梢那面墙去看。方便看的地儿都看过了,只剩下顶棚上的了。别看我现在一米八的个子,当年可是个小块头,够不到咋办?好在家里有村里有名的老张木匠给撺的“五扎子”(板凳)。我费力的把“五扎子”搬上炕,再爬上去仰头去看顶棚上糊的报纸,虽然还是差点儿,可总算拉近了我与阅读的距离。就是这样的读报,也要时常忍受文章的一部分被糊上的痛苦。偶尔为了一睹完整情节而揭开盖着的部分,而被妈妈责骂。

不明白的我怎么从小就爱上了阅读,家里身边也没有那么多现成的资料,所以自己也尽可能的找书来读。跑到别人家串门,总盯着他家里有没有小人书。这图文并茂的家伙可能就是今天三四十元一本的“绘本”的祖先吧?只不过那时的小人书大多是黑白的,只有极少封皮是彩色的,那已经是相当珍贵了。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小人书分两类:一类是手工绘制印刷的人物故事,另一类则是从电影片上截图印刷的故事情节。能借串门机会读一下人家的小人书也是非常惬意的事了。

皆事不可能都如愿,一旦遇上东家的小主人比较抠,七遮八掩地不愿意给看咋办?为了看书我也豁出去了,只好拿自己的好吃的或好玩的和人家换。但看过后如果反悔,再通过小手段把好玩的再弄回来便罢。还有时也盯上羊倌手中的几本小人书,我也有办法。投其所好吗,用我使过的本子送给他做卷旱烟的纸,小人书不就轻松到手了吗?
光看小人书也满足不了自己的读书愿望了。只好另寻他路了。有了!大哥上学比我高四个年级,他订了小学生作文,我也毫不客气地拿过来,如痴如醉地读了起来,小学生作文的雏形也深深印在我的脑海,这也为我以后的习作打下了基础。那时妈妈还不懂多读书的大道理,我每在灯下看书,她还怨我“点灯熬油”的不务正业。也不怪她,因为那时点灯的火油是凭票购买,有指标限制的。

随着年级升高, 这一个月才来的薄薄的三十二开本的小学生作文也难填欲壑了。我又盯上了大哥初中的语文书了。这语文书内容可丰富多了,有记叙文、议论文、诗歌、小说还有古代文言文,这一下子让我目不暇接了。小学生读初三的语文书,不会是疯了吧?的确是真的,我从那书中读了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和《社戏》,对其中的“斑蝥”和“乌蓬船”印象深刻。又读了周立波《暴风骤雨》选段《分马》,为其中人物内心活动描写所折服。其实至今让我记忆最深的还是读鲁迅的《孔乙己》。那半文言半白话的写法着实让我吃了不少苦头,因为识字量不够也闹了不少笑话。

记得文中有这样一段:“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自己时常学着孔乙己的样子拽上几句:“多乎哉,不多也”。更有趣的是“茴”香豆的茴我不认识,就干脆来个秀才读半边,念“回”吧,可巧后来一查居然蒙对了。现在看来,这不正是当今鼓励小学生读书的妙招“猜读”和“跳读”吗?遗憾哪!我当年要是把自己读书的法子总结下来介绍给大家,我不也早成“大家”了吗?
这种疯狂的读书,给我积累了很多本钱。上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我的习作每每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里读,每每这时候,我的强烈的虚荣心得到了小小的满足。这不正应了那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再说一个印象深刻读书的例子吧!也不记得咋样,我得到了一本掉了封皮和封底的配图成语书,它可不是现在那种彩页大开本的。只是黑白版三十二开,即卷皮又折角。我一下子被里边的成语和有趣的配图吸引了。我得感谢这本书的作者,也得感谢这本书的主人,它让我一下子掉进了成语的海洋,也让我成了以后同学们口中的“词源”。这本书让我至今还清晰记得里边绝大部分成语和那形象的配图。“火中取栗”一只小猴子勾着手指想从火堆中捏出栗子;“分道扬镳”两人两马在一个叉路口分道而行;“五十步笑百步”打了败仗的军士倒拖着长矛,后逃五十步的笑话逃一百步的……即显示了原意,也显示了引申义。小小的一本成语书给了我莫大的帮助。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用出口成语获得了同学们嫉妒的目光。

上了师范,办了借书证,可是班上很少有同学去借书看书。我好像一下子找到了水草丰美的地儿,一有空就去图书馆借书。《金光大道》、《暴风骤雨》、《朝花夕拾》、《野火春风斗古城》、《艳阳天》等一大批近代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时期的作品几乎被我搜罗一空。每入手一本就抱着啃完,双休日也不出宿舍。也正好没有走入常人抽烟喝酒的怪圈。只可惜由于管理员见大多只有我一人常常借书,不知怎的就限制我借书的次数,可能是她嫌麻烦吧,每周只允许我借一本。这让我只好降下阅读速度,匀乎着读了。但这样总觉不过瘾。没办法,人在屋檐下吗。
回想起那时的阅读,真的没有什么功利,也不用计算什么读了几本和多少万字,只是自己喜欢那样。少时的多读书只会让你底蕴更加深厚,也会让你在成年时受益匪浅。它不会显山露水,却会在你的生命中涌动激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