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病症,不致命却很令人讨厌,不少人曾有这种病症,那就是湿疹。湿疹和我们的皮肤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简单来说,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皮肤状态,是以遗传背景为基础,各种皮肤病诱发的,通过炎症反应和皮肤屏障损害为途径的一大类皮肤表现。典型症状是皮肤瘙痒,令人忍不住抓搔,而这又会进一步加重皮肤损伤,成为一种“恶性循环”。
今天,和大家聊聊湿疹的诱因以及常见治疗方法。
是什么诱发了湿疹?
现代医学认为,湿疹的本质是发生于表皮或真皮浅层的炎症。是由身体的内在因素如代谢异常、精神因素、遗传因素、慢性感染等,以及外在因素如各种过敏原、致病微生物、环境改变等外来刺激,这两者共同作用下,导致免疫功能紊乱,皮肤屏障损失而出现的。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湿疹又称为“湿疮”,是一种呈多行性皮疹倾向、湿润、剧烈瘙痒、易于复发和慢性化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它是由于风湿热邪客于肌肤而成,主要和脾胃以及痰湿有关,脾胃主运化水湿,如果脾胃出现问题,不能正常运化水液,就会聚集成湿,并且湿久成痰,最后通过皮肤发出来,进而表现为湿疹。
怎样判断得了湿疹?
出现皮肤瘙痒,很多人会在纠结和犹豫“我这个到底是不是湿疹呢?”,那么究竟怎样判断自己是不是得了湿疹?
湿疹的典型症状为反复发作的多形性皮损和瘙痒。临床上,根据皮损的特点以及病程长短,一般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
(1)急性湿疹:
多见于婴儿时期(1-2岁),据调查统计显示,1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的50%左右。起病急,自己会有灼热感,以及剧烈的瘙痒,皮损呈多形性,如潮红、丘疹、水疱、糜烂、渗出、肥厚、脱屑,常数种形态同时存在。皮损中心较重,外周有散在的丘疹、红斑、丘疱疹,边界不清。急性湿疹可发生于体表各处,好发于头面、两颊、耳后、关节伸侧、阴部等,且常对称分布。可发展成亚急性或慢性湿疹,时重时轻,反复不愈。
(2)亚急性湿疹:
多见于儿童期、青少年与成年期,皮损渗出较少,以丘疹、丘疱疹、结痂、鳞屑为主。有轻度糜烂面,颜色较暗红,也可见轻度浸润,自觉剧烈瘙痒。如果处理不当或受到刺激,可加重。如果病程太长,也可发展为慢性湿疹。
(3)慢性湿疹:
多发生于青少年与成年期,可由急性及亚急性湿疹发展而来。皮损多局限于某一部位,边界清楚,有明显的肥厚浸润,表面粗糙、呈苔藓样变,颜色褐红或褐色,常伴有丘疱疹、痂皮、抓痕或色素沉着,有阵发性瘙痒。病程较长,时轻时重,可迁延数月或数年。
湿疹反复发作治不好吗?
不少深受湿疹困扰的朋友,对湿疹既恨又无奈,很多人都表示有湿疹反复发作的经历。
其实,湿疹作为一种慢性反复性疾病,治疗不能急于求成,除了积极治疗外,还应尽量避免诱因,防止复发。
除了西药治疗外,中医药治疗也是一大特色,很多时候,中西结合效果更佳。治疗分内治法和外治法。可根据病情轻重缓急选用不同的方法。
在中医理论中,湿疹主要和湿有关,故此最重要的是祛湿。主要分型有:
(1)湿热浸淫
主要症状: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腻或黄腻,脉滑或数。
治法:清热利湿。
(2)脾虚湿蕴
主要症状: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纳少神疲,腹胀便糖。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
治法:健脾利湿。
(3)血虚风燥
主要症状:病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舌质淡,苔白,脉细弦。
治法: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此外,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1)婴幼儿湿疹,应注意饮食营养,提倡母乳喂养。
(2)湿疹急性期应该严格避免皮损处受到刺激,禁止搔抓,禁止热水及碱性洗涤液洗浴。
(3)衣物以舒适、保暖、宽松、透气为宜。
(4)戒酒,忌食辛辣葱韭、鸡、鸭、鹅、牛肉、羊肉、鱼、虾等发物。
(5)注意清洁,应加强皮肤滋润护理,出门防晒,保护皮肤屏障功能。
PS:内容仅供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