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祖师对《出世、入世、小乘、大乘》等问题早有定义,只是时代久远,传至今天以很少有人知道……

一、出世、入世、小乘、大乘的定义
所谓出世,是指修道者隐居避尘,专注于自己的身心修炼;或者出离世间,使自己身心清静自然。
所谓入世,是指修道者入于世间以解除众生痛苦、普度众生。
小乘、大乘是佛教中说法,于道教或其它宗教,也可以参考。
乘者,运载之义,以喻能载人达到某种境界。
小、大之别,是在释迦牟尼去世之后,学佛者观点不同而导致。
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若由部派佛教的立场,则以大乘经论不出自释迦牟尼。
小乘视释迦佛陀为教主,大乘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小乘以自己解脱为主要目标,灭除烦恼,证果开悟,大乘也讲涅槃寂静、解脱尘累,但不否定现实世界,而是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愍念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
其实在西方,天主教、基督教的修道院和教堂,有建在人们聚居地的,也有建在山林的。
同样是修行者,同样有慈爱心,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选择的呢?

2、出世、小乘、独善其身
为什么要出世呢?纵观古今,出世者有不同的原因。
从外因看,上古传说有大隐士许由,说是因为尧帝治理天下已经太平了,所以才不入世添乱了;而后庄子、列子都隐而不仕,却是因为当时诸侯好利轻道——“春秋无义战”,没有能力推行自己的理想,况且入世也难自保其身。
金元之际,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黑暗的一个时期,全真道教的产生犹如黑夜中的一盏明灯,提倡出家修行,重视个人性命的修炼,也提倡苦己利人,所谓内功外行。
另外,宗教在古代还有慈善功能,许多无家可归者,也往往依栖教门。
从内因看,修道者往往置身世外,是为了避免干扰,专心修炼性命。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远离尘世上的诱惑,放下名利,在虚静中,认识宇宙和人生的本来,专心修炼自己的“神气精”,使之坚固,合于自然。
佛教四谛:《苦集灭道》,教人看破人生、万物的生死无常,进而解脱放下,涅槃寂静。
就凡人而言,若无足够智慧、福德,看事不明道理,行事缺少善缘,纵在世间也是多苦少乐。
即使你怀善心、行善事,都未必有好结果,况于不善呢?
与陶渊明时代相近,因卷入政治风波而招致杀身之祸的大名士就有:何晏、嵇康、张华、潘岳、陆机、陆云、郭璞、谢灵运、鲍照等。所以学道修道,不可等闲视之。
而出于世外专心修道,就如同蒸饭,锅封闭得好,成就才快。
对于修道者而言,出世修炼,不是终南捷径,也不是逃避社会责任,而是要扎扎实实地下功夫。
丘长春祖师曾在《垂训文》中将修炼分为三个阶段。
夫上乘者,修真养性 ,苦志参玄 ,证虚无之妙道,发天地之正气,除尘世之冤愆 ……
夫中乘者,秉心演教,礼忏诵经,讽太上之法科,礼天尊之宝号,信心恳祷于圣前,虔诚斋戒于廊庙,清静身心,阐扬大道 ,一念纯真 ,常存正法……
夫下乘者,修宫建庙,印经造像,修桥补路 ……以待功行圆满,自有金童接引……
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
就是我们熟悉的《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一,生天生地,生人,万物繁衍,在天有日月星辰,在地有河流山川,在人有圣哲英杰,“得道气之精者则为神灵”。
上乘参玄在“无与一”上用功夫。
中乘则以虔敬心,求与天地间“神灵”沟通,以合天地正法。
下乘着眼在万物,他能知有道与神仙,但不能通达其理,且行人间善事,“积功累德,神明自得”,自然有神仙接引帮助。
下乘有不能达于上乘的,但上乘绝无弃中乘、下乘而不用的,神仙多是随方设教。
三乘之中,中乘虔诚存心在庙观,上、下二乘并无教内、教外之别,不局于庙院。
古人说:小隐居山,大隐居尘。大隐是得道者,道无所不在。小隐是修道者,要排除干扰,专心于道。
若无小隐,何来大隐?所以出世修炼,很是重要。
出世修行,有个人隐居山洞修炼的,也有住庙观共同修持的。
个人修持贵在恒心毅力,共同修持却要有制度仪规,放羊还要有只领头羊,教团也要有其精神的核心和行为的准则。
早在东汉天师道成立之初就有戒律,如想尔九戒等,随着各教派的产生,戒律不断增演,及至全真道教产生,又有全真的戒律。
对还有没有明白道理、或是虽然明白了道理却不能控制自己旧习的初学者而言,戒律无疑是一座很方便的桥梁。
学道修真者,初学时往往经历各种昏惑、烦恼,但是只要坚心不退,依法修行,战胜九难十魔,最后就如丘祖所说,炼就心如同一个水晶塔子,观森罗万象,无不了然于心。
又如司马承祯祖师在《坐忘论》中所讲,经历五时七候,直炼得形神俱妙。

3、入世、大乘、兼济天下
佛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若只到这里就谓之小乘,但是后面还有:“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到这里就是大乘了。
当人们了解万物的虚幻不真,再进一步,将空执也放下,以洒脱的精神对待万事万物,就趋大乘了。
《道德经》第一章就是讲现实与超越的统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修道的纲领。
修道是修活人之道,不是习死人之理。
小乘是大乘的基础,出世功夫是入世事业的保障。
修道者在炼至智慧恒定、不再为外物困扰,命功坚固、不轻为寒暑所侵时,自身对宇宙自然之理有了正确的理解并得到实践验证后,也往往随缘济世的。
王重阳祖师在《重阳立教十五论·第十四论养身之法》中论述过。
“法身者,无形之象也。 不空不有,无后无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长。用则无所不通,藏之则昏默无迹。若得此道,正可养之。养之多则功多,养之少则功少。不可愿归,不可恋世,去住自然矣。” 愿归是指出世。
《列子• 仲尼第四》借孔子对颜回的话说:“汝徒知乐天知命之无忧,未知乐天知命有忧之大也。”
从宇宙角度看万物, 就如 《道德经》第五章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从每一个生命的角度去看,则如《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第二十七章:“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圣人既能看到天地万物的“生死无常”,包括地球、太阳系、银河系……都不能永恒,圣人又看到了每一生命的活泼泼的存在。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天下没有自私自利的得道者,得道者的慈,是出于自然的、不怀功利心的慈。
佛教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怀着大慈大悲、济世利人的心,当然是很高尚的,但是这意为着付出与承担。
《玄蕴咒》:“一入大乘路,孰计年劫多,不生亦不灭,欲生因莲花,超凌三界途,慈心解世罗。”
《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基督教常说:耶稣是为人的罪背起了十字架的。
为什么怀大慈悲心、立大志向反而会吃更多苦、受更多难呢?
这是因为此时是要面对更多人的自私与迷惑——罪,面对更多的社会问题。
因为面对更多的困难,所以修大乘、修入世法,就要有更多的智慧与能力,而这正是通过出世修炼心性、修炼身命而实现的。
出世修炼是入世行道的保障,小乘是大乘的基础。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怀慈悲心,做天下人的事业,要讲究方法,合于自然,不能仅凭一时热情,更不能妄为。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因为盗火给人类,与宙斯发生了冲突,后来和解了。
这个和解所比喻的也许就是人类的主观努力与客观规律的和解,《周易·乾·文言》:“先天而天弗违, 后天而奉天时。”与此同理。
世间也有这么一种理解:出世就是愤世嫉俗,入世就是吃喝玩乐。这不是修道者的出世和入世。
修道者的出世,不失慈爱之心,不失理想与奋斗;修道者的入世,不失素朴之本来,不失超脱与智慧。
出世气当清,入世气必厚。不清,虽有出世之名,难行出世之实;不厚,虽有入世之实,难得幸福快乐。
清是智慧,厚是福德。修道者不断积累善行、积累福德、扫除业障、开启智慧,虽然一时还不能达于大道,但只要抱定志向,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必定会离“道”越来越近,必定会离幸福越来越近。
真正的得道者,出世与入世并无区别,混然为一,万物一体,宇宙合真!

感恩宇宙万事万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