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区里,野生的竹子一般生长在湖旁、灌丛、山坡这些气候温和湿润的地方。竹子有很多种,箭竹、水竹、毛竹、麻竹、矢竹等。
无论是生长在北方高大粗壮的毛竹,亦或是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身形纤细的麻竹,在荒山野岭中,无论是峰峰岭岭,还是沟沟壑壑,竹子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的生存。尽管长年累月守着无边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经受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却始终咬定青山,无怨无悔。

当万木萧条时,它却翠绿葱葱,一片生机勃勃。在庭院曲径、池畔溪涧、陌上山坡处处可见,四季常青,秀丽挺拔。
竹子可以是生活的常用品,古代的竹简;现在的竹帘、竹椅、竹席、竹扇、竹筷......


由于结构和特质,竹子又是古乐器的常客。笛子、箫、笙、葫芦丝、筝、竽、箜篌,筚篥这些古乐器大都是竹子做的。
箫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竹制乐器,相传自古代西域羌族传来,古箫是多(竹)管排列,每管长短不一,古有“参差”之名,就是参差不齐的意思。
箜篌,即胡箜篌,胡琴。也是与竹有关的拔弦乐器,演奏时发出泉水叮咚的美妙声音。相传为“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造”。“竖箜篌,胡乐也”。箜篌的出现,也是受西域乐器的影响,汉代传入中原。
筚篥,据考,起源于汉代西域国 ,后来成为隋唐燕乐与唐宋教仿音乐的重要乐器。流传至今,其音色类似于高音的箫。
可见这些竹乐器都以竹字头命名的,大都是从西域传入中原。也许其艺术表现力源于北人南相,中西合璧,此外也承载了许多中国古音乐发展和变迁的历史。


白居易一生酷爱竹,竹子生长静谧幽雅之地,远离城市喧嚣,心无杂念,甘于孤寂,轻盈细巧,四季常青,虚心劲节,朴实无华,从不开花,清淡高雅,代表了超然物外的情操,这对身陷宦海的白居易,无疑是一种最佳的精神寄托。

正如:
穿篱绕舍碧逶迤,十亩闲居半是池。
食饱窗间新睡后,脚轻林下独行时。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
何必悠悠人世上,劳心费目觅亲知?
反映他晚年的闲适生活,以及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


如果说苏轼的: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土俗不可医。
强调了竹,于家居环境,是人们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
那白居易的:
不用裁为鸣凤管,
不须截做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
留向纷纷雪里看。
更是对竹的无限赞赏和情有独钟。



心中有一种美好便是对大自然的仰慕,那是如诗如画的境界,山与天相接之处,缭绕着阵阵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鸟儿欢快向房檐上飞去,洁白的云儿从窗户里轻轻飘了出来......
正是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