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前几天参加了大学同学的婚礼,许久未见的老同学们借此机会得以重聚,必然是分外激动,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意气风发的大学时光。
婚礼前一晚,大家就从各个地方赶来,见到这么多老同学前来捧场,新郎更是开心到像打了鸡血,忙前忙后的招呼大家吃好喝好,生怕怠慢了远道而来的朋友们。
一见面大家就开始互相调侃,互爆当年的糗事。饭桌上老友们把酒言欢,借酒助兴,好不快活。
回到酒店后,大家觉得意犹未尽,索性找了个烧烤摊继续喝酒扯皮。当地风俗是新郎结婚前一天晚上不能单独出门。大家可能喝的有点高了,也确实想跟新郎好好叙叙旧,所以执意要新郎出来一起过“黄金单身夜”,新郎也是十分抱歉,一再解释。
后来跟家人商量后由姐夫陪着过来,新郎解释说明天还要早起忙一天,怕喝多误了正事,请兄弟们多担待,随后一定跟大家好好喝。也劝我们少喝点,明天还要靠大家帮忙接亲,捧场。大家有点不开心,新郎又陪着喝了几杯,看时间不早了,家里人又催,充满歉意的走了。
结果第二天我们好几人头晕胃难受,状态很不好。
2
其实现在想想,是我们的要求和行为有些欠妥。
诚然,好朋友大喜,大家想聚在一起喝喝酒,聊聊天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也得分场合和情况。
就参加这次婚礼来说,我们是新郎的同学,朋友,哥们儿,来到新郎家是为了见证这幸福而神圣的时刻,是为了给新郎捧场,是来帮忙的,结果因为喝的太多第二天状态不好,险些误了事。
如果这次相聚是多年后的老友聚会,我们完全可以放开了喝,不醉不归。但是这次相聚的场合、目的以及我们的身份都比较特殊,如果搞不清楚就可能出问题。
3
刘邦能当上皇帝,以萧何、张良、韩信三人功劳最大,这三个人被誉为“汉初三杰”,但最终三个人的结局却大不相同,韩信因谋反的罪名被杀,萧何明哲保身,直至病死,张良功成身退,告老还乡。同样是建立汉朝的大功臣,三人人生结局的不同充分说明了做事有分寸的重要性。
刘邦得了天下,论功封侯,对张良说,你想要齐国哪一片土地都行,随你挑吧。而张良却谢绝了这齐地三万户的封赏,申请到一个叫“留”的小城,是张良傻吗?并不是,可能当时他问过自己“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这三个问题。
“我是谁?”此时的张良对刘邦来说仅仅是一位谋士而已,并非信可托国之重臣。“我在哪?”现在已经不是乱世了,刘邦天下已经到手,再没有多少危急大难需要有人为他出谋划策了。“我在干什么?”齐国这片土地,两年前已经封给了韩信,而且是张良亲手经办的。现在刘邦把他和韩信封在同一片土地上,无非是想在他们两人之间制造一点不大不小的矛盾,达到“以张制韩”、“以韩制张”的目的。这说明,刘邦不仅对韩信,骨子里对张良也有些信不大过。张良如果接受了这次封赏也就证明了刘邦的怀疑。所以最终张良拒绝了刘邦,也因此得以善终。
韩信在军事领域堪称奇才,为刘邦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由于定位不准确、做事没有分寸导致被杀。他仗着自己屡立奇功,目中无人,参加垓下会战前竟然要求刘邦给自己封地封爵,不过因为当时正是乱世,刘邦需要他手中的兵和他的军事才能,所以没有杀他。但是刘邦得天下后,韩信还是不思悔改,他并没有意识到此时的他是谁,他在哪里,他在干什么。
萧何与张良和韩信不同,他是刘邦的密友,刘邦起事前他们就在一起,一路跟随刘邦打天下,功不可没,攻下关中后,刘邦派萧何去治理,自己继续领兵打仗,萧何鞠躬尽瘁,把关中治理的井井有条。可是刘邦仍然对他不放心,多次派人打听萧何的动态,萧何意识到刘邦怀疑自己后,可能进行了下面的反思。
“我是谁?”现在的他对刘邦来说有些功高盖主,已经构成了威胁,而此时他也不是不可替代的;“我在哪里?”他在关中,这里是刘邦的大后方,根据地,如果此时他有异心,刘邦就可能完蛋了;“我在干什么?”他在治理关中,他越是治理的好,百姓越是夸他,他也就越危险。
所以他开始贪污受贿,放高利贷,强占民田,百姓怨声载道,向刘邦告状,让刘邦以为萧何就是个贪图钱财之人,没有什么大志向,从而不再怀疑萧何。
做事有分寸,是对一个人很高的评价,是有自知之明、定位准确、能分清主次、顾全大局的表现,是能根据环境的不同及时调整自己心态的一种能力。
常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有助于我们做事把握好分寸: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这三个问题有一个搞不清楚,就可能失了分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