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广记》为宋代李昉等编写,其中的《传奇·江叟》记载了这样一个传奇故事:江叟夜听两京道上槐王和荆山槐神对话,并受荆山槐神点拨,入荆山拜鲍仙师学道成仙。
“两京”指洛阳与长安,故事发生地在今河南灵宝市境内,过去属阌乡县,当年两京道上有盘豆驿,西距潼关不远。汉武帝微服私访经过时,父老以芽豆制成佳肴,置于玉盘上贡。汉武帝品尝味道醇美,大加赞赏,赐此地名为“盘豆”。
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年),有江叟喜读道书,广寻方术,擅吹笛子,饮酒常醉。一次走到阌乡境内,醉倒在盘豆驿以东官道旁的大槐树下,等到长夜将尽,稍微转醒,听见一巨物行走之声,举步很重。江叟暗暗窥视,见一巨人超乎寻常,“崔嵬高数丈”。到了槐树侧旁坐下,用毛手摸着江叟说:“我以为是树畔种地的锄头,却是酒瓮边的毕卓啊。”[1]于是敲大树数声:“通报荆山中的二郎前来拜会兄长。”大槐于是说:“劳烦二弟来访。”似乎听见槐树上有人下来与巨人话语,一会后,推杯换盏之声不断响起。原来这个巨人是荆山槐神。

荆山槐神说:“兄长准备哪年不当两京道上的槐王呢?“”大槐说:“我活到180岁当会放弃此王位。”荆山槐神又说:“兄长不知老之将至,还顾念此王位。直须等到火人空心、树脂膏流断节才隐退,真是贪得无厌之士。何不趁如今用处最大时,自拔于道路,必成为建材有用的良木,构筑大厦的栋梁,尚留得重重碎锦,片片真花,等到他日不过作为朽蠹之薪被人烧火煮饭,成为灰烬罢了!”大槐说:“雀鼠尚且贪生,我怎能办出此事呢!”荆山槐神以一句“老兄不值得交流”告别而去。
等到天明,江叟方起。数日后行至阌乡荆山中,见庭院中古槐阴森高耸,枝干扶疏,恐怕要十人才能合抱,如附有神物。于是等到夜里摆上酒脯祭奠,告之说:“江某昨夜听到槐神与盘豆官道上的大槐王谈论话语,我卧在侧旁,并清楚记得所说。今请树神与我言语。”荆山神槐说:“有感于你的深情厚意,你当有何相求之事?殊不知你晚上烂醉于道边,那醉夫是你吧!”江叟说:“我一生好道,但未能遇到良师。树神有灵,乞请指教,使我学道有去处,我当敬奉酬谢。”荆王槐神说:“你尽管去荆山寻找鲍仙师,或许得以见之,在水陆之间,必能找到一处度世之所,感谢你的宴请,请你千万不要泄露是我说的。君不忆华表告诫老狐,祸殃及余矣。”[2]江叟感谢槐神。第二天,就入荆山攀缘山岩,循着溪水,果然访到鲍仙师,立即向他匍匐于地行礼拜见。仙师说:“你怎么知道我而来拜师的?必具实说来。”江叟不敢隐瞒,把荆山树神说的话都交待了。仙师说:“小鬼焉敢专断指人道路,不能大段诛灭之,且用飞符残其一枝。”江叟跪拜乞求赦免。仙师说:“今天不诛,以后还会有相继来访者。”后来,江叟在鲍仙师的指点下,道行日深,并凭借仙师所赐玉笛,召唤洞中龙王,得到了龙王的明月之珠,小龙持丹赎珠,江叟吞丹成仙。
这个故事给人留下了许多启发。从荆山槐神与两京道上槐王饮酌交谈,可以看出荆山槐神鄙薄宦禄、胸襟开阔、志向高远,他语重心长地开导愚顽,明知会遭到惩罚,仍热心指点求教者,其通达和自我牺牲精神亦令人感佩。而盘豆槐王则是眷恋王位的无厌之士,器物之用须得适时,错过时机,有用便会化为无用,即使栋梁之材也将成枯木朽株,烧火之外,别无可取,器物如此,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1]瓮边毕卓
毕卓,字茂世,新蔡鮦阳(今安徽临泉鲖城)人。毕卓少年时就放达不拘。太兴末年,为吏部郎,经常饮酒而废弃公事。邻舍酿酒熟,毕卓因醉酒晚上到酒瓮中盗饮酒,被管酒的人抓住,第二天早上一看,原来是毕吏部,马上解开绳子。毕卓就拉着主人在酒瓮旁设置宴会,到喝醉才散去。
[2]华表与老狐
晋惠帝时,燕昭王墓前有一斑狐变为书生,想去见张华,问墓前华表可不可以去,华表劝它,认为张华智度非常,博物广知,去了不但会害了自己,也会连累华表。老狐不听,去了以为谈吐不凡,被张华识破,张华说:“闻魑魅忌狗,所以鉴别者只需数百年事物耳;而上千年的老精怪,不能辨别;惟得千年枯木照之,则形立见。”于是派人砍了华表木点燃照亮,老狐现形,被煮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