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3天时间,把《一个人的朝圣》第二部看完了,才觉得自己是看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这部书,有关信仰。
恰巧,下午去参加了“城川民族干部学院红色教育专题报告会”,以前觉得英雄是课本里讲的,今天才觉得英雄原来就在我身边,英雄的故事,就发生在我朝夕生活的土地上的昨天。信仰,于为新中国奉献一生的外国人寒春和杨早来说,是坚定的追求理想;于巴增秀、寒峰、云曙芬来说,是家国情怀;于国际交通员杨宝山来说,是知行合一。信仰,于《一个人的朝圣》里的哈罗德来说,是无论哪一个清晨或日出,都不断坚持把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于奎尼来说,是默默等待,一种不比长途跋涉容易的等待。
于我,最早的启蒙老师应该是大学时候的一个考研老师,讲课风格干脆利索,微幽默,微有才,讲着讲着就要求唱一段Maroon 5 、 Coldplay或Owl City的歌,接下来,满满的年代感就扑面而来了......不过他曾说“少一些功利主义的追求,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是的,这句话感觉一下子就击中了内心中的某个点,很久以后的某一天,还特意为此发了一条朋友圈。
这不长的20年来,太多东西驱使着我走,小时候学兴趣班,为了展示;长大一些老师让多读书,背优美段落,为了写作文时候能用上;高中时候努力学习,为了上个不错的大学将来找个不错的工作。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确实很有用,但又好像确实缺了点儿什么。直到这句“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瞬间,从前的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徘徊,不敢与人分享的小小的与众不同的想法,都好像有了出口,落地、生根,逐渐明朗起来。信仰,于我教的孩子们来说,也许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是信仰,但信仰的种子已经埋在他们小小的心里。
这学期的课本中,一个语文园地中的积累名句让我上课时候感触挺深的,是“志当存高远”。自己当时还想,二年级的小朋友,8、9岁的年龄,就接受立志教育,潜移默化在他们长大之后,选择理想信念时,就多了一分发自内心的力量,这个时候就更觉得新版的统编教材非常走心,非常有情怀。
关于信仰的一些话,我说着总觉得有些心虚,因为我也是正在反复和曲折中探索自己的朝圣之路的茫茫大军中的一员。我不像父辈们那样,那时,他们的信仰就是红色精神,红色精神是他们的骨髓,是不需用语言表达的刻进灵魂、融入血液的基因,但是,我也在不断的认识和实践中,积淀着。把自己交给自己认定的事业,就是信仰,就是幸福。 这个时候居然很矫情的想起了三毛,“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有信仰的人从来都笃定,从来都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