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现在想起来,这些年听过的最坑害懵懂少年的话只有一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我亲眼看见许多人把这句话奉为至理名言,拼了吃奶的劲儿去磨一块铁疙瘩,还把自己感动得够呛。可是等到他磨成的时候,别人早已用磨好的针缝了一百件衣服了。
别人为啥这么快呢?不是因为他们用功。结果可能只是他们把磨刀石和铁杵卖了直接买了根针而已。
这句话本身说的并没有错,却很容易诱导一个人放弃思考上的努力,直接把蛮力当做勤奋。
而且这种道理,灌输的越早,强化的越厉害,这种负面效果就越强烈。
有一期《爸爸去哪了》里面有个游戏。有两位父亲,他们要背着自己的孩子跑一片海滩去抢一个小旗子。其中一位父亲是个国家著名运动员,另一位父亲只是一位普通演员。当时演员父亲的内心,我猜几乎是崩溃的。
于是运动员父亲从游戏一开始就背起小孩狂奔,跑的果然很快。而演员父亲反正也没多大希望,干脆左顾右盼,却突然发现了一条捷径。最后结果大家都猜到了,运动员父亲气喘吁吁的跑到终点的时候,演员父亲早已拿着小旗子坐在地上等了。
一个专业的运动员,从小接受严格的训练。最不相信的就是成功有捷径,最信奉的就是汗水出成绩。
然而正是这种思维,往往让他们错过只要一抬头就会发现的便捷的小路。
最勤奋的人反倒可能最苦逼。
二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这些故事说错了嘛?
这些故事没说错,但是说的并不全。
我们在阅读一个教育类故事的时候,脑海里会形成一个最基本的逻辑线路:从起点出发,用什么样的方法到达终点。
那我们回头看看以往教导人勤奋的故事。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起点:铁杵。方法:功夫深。结果:磨成针。
王献之用十八缸墨水练字
起点:爹是王羲之,练字3000日,仍然像坨屎。方法:苦写完十八缸墨水。结果:名镇晋代。
这些故事错了吗?没错,你把笔势论背得再熟,不下功夫还是写不好字。但是这种故事却选择性的忽视掉了思考的重要性,只是着力体现了下苦功夫的作用。它们原本是要防止人们投机取巧,不肯用功。到了老实人身上,却往往让他们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行动过于简单化。
王献之如果不是边写边思索体会父亲写字的奥妙,我估计他写八百缸也成不了。大多数普通人上了十几年学,字也没少写,现在风格也就能跟张旭能有几分神似。
说到这聪明的童鞋就应该明白了,上学的时候为什么有人看起来毫不费力。除了一小部分心机boy确实回家学通宵,大部分情况可能只是人家做题用的是脑,你做题用的是笔。
三
勤快不等于勤奋。
勤奋包括两方面:
1 手勤奋。
2 脑勤奋。
只有手勤奋的"勤快"人就像这个世界的义工,天天看着鸡汤和励志视频穷忙。最后把自己的平庸怪罪于世道不对,机遇没有,风口没赶上。
而脑勤奋的"懒"人创造了世界。
懒人不想走路,所以发明了汽车。懒人不想出门,所以发明了外卖和淘宝。懒人不想兜里揣两块大石头噼里啪啦的敲半天才能生火,所以发明了打火机。
这两者都没有的也有,他们被叫做looser。都有的是神人,和我们探讨的不在一个世界。
爱迪生说成功是99%的汗水加上1%的天赋。你想明白人家是耗费大量心血研究之后在实验室流的汗水,不是搬砖流的汗水。
明白这个道理你才能活的稍微轻松一点,虽然动脑可能会比动手更累,虽然我们的大脑可能比自己想象的还懒。
但是这个世界就是要么认命,要么玩命,就是这么简单,越早不用自己颤抖的双手感动自己,就越早走上脑健身的道路。
祝大家都有一个八块腹肌的大脑。
好了不说了,生活君搬砖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