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灵奇旅》有感

周末去影院看了动画片《心灵奇旅》,我发现影院里坐着很多小孩,还有陪小孩来的家长。看完电影,我觉得这部电影可能更适合成人看,不知道小孩子真的能体悟电影所要传达的情感与思想吗?
一位普通平凡但心怀成功梦想的爵士音乐老师,不甘心一辈子平庸教书,他非常渴望加入一支顶级爵士乐队,一起现场演出,一起享受观众的欢呼喝彩,总之他渴望成功,渴望品味成功带来的巨大喜悦和幸福。但就在他成功签订演出合同的回家路上,因太过得意忘形不幸掉入下水道挂了。死后来到了灵魂世界,他特别不甘心,特别想要返回人间接续梦想,他感觉自己这辈子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此生未完成”,怎么能说死就死呢?
阴差阳错间,他当上了灵魂世界的一位导师,他和自己的学生“22号灵魂”偷偷返回人间,接下来经过一系列的曲折剧情,音乐老师成功参演了爵士乐盛大演出。但演出结束、灯光熄灭,他却一脸茫然,心中并未产生曾经期盼的巨大幸福与喜悦……
正如本片片名《心灵奇旅》一样,看完全片,你可能会说这是一部完成度非常好的心灵鸡汤电影,但它好像比心灵鸡汤更加细腻更加触动人心一些。这部电影成功地探讨了一个非常老套但却不得不问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难道支撑我们活下去的唯一目标或理由就是取得所谓功成名就的成功吗?
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永远是稀缺品,你可能没有天赋、能力不够、外在条件不足、环境不理想、甚至运气不好,总归是你努力了很久很久、最终也没能实现成功梦想。那么这样的人生难道就毫无价值、毫无意义,没有活着的必要吗?即使你像片中的音乐老师一样,从小有幸被父亲培养起了对爵士乐的巨大热爱,并且通过多年努力终于实现了心中成功梦想,那又能怎样呢?从此以后就无忧无虑、快乐似神仙、幸福得鼻涕冒泡吗?显然至少片中的音乐老师没有,他取得自己梦寐以求的成功之后(爵士乐演出),心中却是一片迷茫与空虚。直到他的同事委婉地开导他,生活在大海的鱼儿心中一直在梦想大海,他一直以为自己只是生活在普通平凡的水中。
看完电影走出影院,我仔细觉察内心的感动,发现电影给人的艺术享受也就短暂存留了大概半小时,接下来我又一头扎进了纷纷扰扰的世俗生活中。观影前后的自己又有哪些变化呢?看了《心灵奇旅》真的就能令我心灵澄澈、彻悟人生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依然在按部就班地按照自我天赋、性情、乃至长年累月养成的生活习惯、还有在身心受到的有形无形的文化桎梏与内外在环境限制条件下,挣扎折腾地活下去。即使再好的电影、即使再好的千万部电影,估计也无法让你彻悟人生吧。
而《心灵奇旅》这样一部难得的好电影存在的意义可能更在于,它提醒我们不要一味盲目地追求所谓的成功目标,成功固然很好,但它远远不是生活的全部。当你一味陷溺于对成功梦想的我执追求时,有时反而会迷失自我、迷失灵魂、错失了生活本真滋味。而当你懂得生活的平衡之道,除了有能力坚持追求成功的漫长过程、有能力享受成功那一瞬间的“高光时刻”,更有能力仔细体味活着的每一个当下、每一刻滋味、带给身边亲人朋友尽可能的温和善意,那么这种生活更会令我们身心妥帖安适吧。

我们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只能是平凡庸碌的普通人,即使是那些大富豪、大作家、大导演、演艺明星之类的成功人士,他们本质上也是普通人,因为所有人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在人生琐碎时光里。所谓的成功,本质上只是非常有限、非常短促的一个个“高光时刻”——演出结束了、幕布落下了、灯光熄灭了,掌声寂静了,你还是得回归日常平凡生活,你还得生活在每天的琐碎时光之中。而这种平凡琐碎生活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才是人生底色滋味,而不是很多人自以为的只是可有可无的“成功边角料”而已。
已故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老师曾经说过,“我们人生唯一的工具是感觉、唯一的技术是接纳、唯一的目标是无限。”成功不是人生的同义词,平凡更不是人生的反义词。不管是否实现心中梦想,不管是否平凡普通,只要你愿意,我们都可以仔细品味生活的每一刻滋味,觉察接纳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勇敢承担起我们肩上的家庭责任与人生责任,坦然自在、豁达安然地活下去,这本身就是一种触手可及的美好幸福与扎实成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