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那天,来了个记者,问我几个问题,学校有多少教师在今天收到礼物,礼物标准如何,有没有学生家长送钱给教师,有没有教师接受学生家长的“大件”......
在我的办公室里,大家收到一些贺卡,学生写上了许多美好的祝愿,我还接到不少电话,有位毕业多年的学生按例让花店送花来。没有人请我去吃饭,即使请我,我也不会赴宴,理由很简单,不习惯。至于有没有人给教师送钱,我不清楚,不过,我不敢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理由也简单:一位有自尊的教师如果一念之差收到学生家长的钱,他在学生面前能不能抬得起头来?这一点,我比记者先生清楚。
看新闻报道,知道一些教师做的出格事,也颇费解,无法想象他们是怎么教书的,可能还是自身素质问题。现在都喊尊师重教,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也很高。看市民当街争吵,人们习以为常,甚至会觉得那是中国社会特有的风情,教师当众发点脾气,记者就嗅到了特殊味道......
有教育局长说,市民评行风,对教育的意见很大,教育局排名落后。不过局长表示没有太大的精神负担,因为几乎家家都有中小学生,学校里面有什么芝麻大的事,家长总是怪罪教育局。教育局就是这样“含冤工作”。我看到一封家长写给学校的告状信,要求学校撤换孩子的任课教师,威胁如果不答应的话,就告到教育局。教育局最怕收到这种告状信,只要收到,立刻就会批转给学校处理;因为有“行风一票否决”。与校长们的官运直接挂钩,此类事业就雷厉风行,倒霉的又是教师。不过,如果社会对教师的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最终倒霉的是谁呢?
在这个教师节,我再次想到教师是不是“弱势群体”的问题,比如,报社想到要了解教师在这一天“行风”会不会出问题,就像关心节妇烈女的名声一样,派出包打听,向学生套情况,向老师套情况,似乎很害怕教师收受礼物有违师德,从此不能做人。虽然我也知道有教师道貌俗心,搞起钱来不顾体面,可是他们有保护自己的能力,而那些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的,无意间吃了学生一块巧克力也是有可能被登到报纸上的。从理论上讲,官员要接受传媒的监督,可是市级报纸想批评一位小小的科长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想批评一位教授则不需要批准。---这也就是有的记者一不小心就能在教师面前气壮如牛的原因之一。
我思想走了神,没听清面前的这位记者还问了什么。但是我托记者带了几句话给他的老总:你们这样关心教师的心灵,谢谢了!你们报纸的形象读者是最清楚的。你们的记者已经不拿被采访单位的“辛苦费”、“跑路费”“稿费”了吗?你们的报纸上那些暖昧的企业形象工程(或称“软广告”)已经不收费了吗?为什么你们的报纸从来不敢碰那些与贪官有勾结的地产商?......
这次来的记者还是个孩子,胸无城府,无话找话地告诉我:“红包”的一半是要上交给部里的。
读后感:现在的媒体已基本上没有多少道德底线了,毕竟“屁股决定脑袋”。有几个原则性的东西必须是遵守的!
一个是政策性的东西,那是红线和底线是绝对不能碰的。我们国家是没有私媒的,都是官媒,那么这种体制必然会决定他们的话语导向。当然,可贵的是,幸好还有自媒体的存在,不然真话和真相,就真的很难去得知了。可能还有一个比较好的途径就是书籍了,可惜的是很多书籍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控制了。所以我基本上是不再去看那些所谓的“新闻报道”了,关注几个还能说点“人话”的公号就够了。报纸也真没有多大看的价值了。电视就更加不用说了,除了《经视直播》偶然让我能“活在当下”,接点地气罢了。也有一些谈资吧,也能通过当前的社会现实,来反思和验证我所了解的一些知识,也还算是有一定的价值吧。当然它的限度也是很明显的,每条新闻的播出和电影的审核一样都会有个杠杠在那里。这个大家都懂得。所以你说要我们的媒体去监督那些权势和钱势的人群,有多大可能呢?除非是上面的“大哥”有要求。比如“电视问政”之类的节目,你还是要的做点啥,让老百姓能有点看头嘛。
二个是经济挂钩的东西。人都是要吃饭了,就像最近冯先生所提及的,基本上现代的人都是要追名逐利的,不然你就无法存活啊,无法安身立命的。这也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所以,真正能淡泊名利的人是稀缺的。媒体后面的对接的就是那些“财神”,广告,投资啊,光靠工资,这些个媒体人能过的光鲜么?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到,不管是多么严肃的,和多么高级别的媒体广告是必要的。而且基本上是没有节操的,只要肯出钱,啥广告都能上。后来出现了很多有大问题的,害了不少人的广告,结果这些个媒体倒不用承担任何责任。这也是奇葩 的事情了。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过于相信什么出现在,那些官媒的广告,还是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个是选择性的作为。当然媒体为了自己的所谓的声誉,总的还是要做出一点什么东西来维护自己的名声的。比如抗震救灾报道,还有慈善方面的等等。还有一些百姓关注的民生热点。媒体厉害的在于他们的语言倾向性,让很多没有太大思考能力的人,能跟风。这点从很多小道消息的流传就能看出来,很多人已经失去了对官媒的信任,但是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特别的热衷于一些造谣生事的人制造出来的假消息。
文中所谈及的问题早就大为人知了,都已经不是秘密的“秘密”了。这些套路和潜规则已经是常态了。我们早就见怪不怪了。一群没有多少节操的人来监督大多数是有良知的人,也是真的是醉了。
这次的教师节幸好是在周日,也省去了不少麻烦。但是据我所在网上看到的,还是有不少地方仍然挤出时间,甚至占用周末的时间,搞一些庆祝会和表彰会,当然免不了那些俗套了。当然也有让人感动的,师生之间的一些互动了。我也很感谢在当天送出祝福的学生们,主要是上一届和应届的学生。对我而言,一直对教师节其实没有多少感觉,我也从来没有在班上去购置一些花草和卡片来送给科任教师,也是很对不住我的这些同行了。我觉得,如果是学生真心的对教师的付出有感觉,有收获,有感激。他们的会心的微笑和对你的尊重就足够了,因为这些孩子就像茅卫东老师所言,在过往中除了自身的原因,以前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确实出了很大的问题,有很多孩子可能自身没有得到过应有的关爱和尊重。所以,我总是觉得表面的,形式的,虚假的东西真的是没有多少存在的必要。
作为当教师的感觉,应该还是从当班主任开始吧,只有真正与学生有过交流,交往,才能真正去想清楚教育的问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到什么。
而在教书节前后,最重磅的新闻莫过于,山东有个区开始搞取消中小学教师编制的试点了。对此网上也是热议,特别是教师群体。有反对的,有赞同,各执己见。
经过一些思考,我的个人观点是:在短期内是不太可能全面铺开的,而在从长远来看,是势在必行!为何这样说?因为从目前来看,教师队伍的稳定是第一位的,国家最看重的也是这个,如果说是马上进行改制,势必会造成很大的混乱,这个对学生对社会都是不利的。其中的利害,在很多文章和评论中都说的很清楚了。那么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教育全面市场化,那么学校的属性变不变?如果单纯只是教师的经济附属发生变化,而其他的教育相关的都还是老样子,这种变革其实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就像高校虽然已经改制了,但是我看对高等教育也没有多少促进作用,关键在于敢不敢放权的问题。
为何说长远的是必然的,结合国家的现状,当你的经济能够发展到一定高度,教育需要能够为经济发展做出应够的贡献。那么当前陈旧的体制,和一些观念和做法都势必要被淘汰。步入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中来,从这点而言,先变革教育环境,生态系统。逐步推进教师的体制改革也是一种必然了。
当然任何一种改革都会要带来阵痛,教育改革比经济改革会更困难一些。但是从长远和实际的理性的角度而言,这种变革对学生,对教师都是有益的。教师会被极大的解放出来,能够激发自我的潜能和成长,精力也会更集中一些。对应的薪酬,奖金会更合理,当然依据个体的差异,收入的差距也是必然的。但是对应的考核机制也许与当前的会大不一样,我想教师也会教的会更快乐和更有成就感吧。当然,这些都是比较理想化的状态了,从当前而言,这个过程还是会十分的缓慢。
回到当下来,回到本文。我想王老师的意思是那些针对教师的不合理的做法还是”除恶务尽“,还是要能让教师能够专心和安心的工作吧。这个应该是最低要求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