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才看到这个事(19 岁少女在「戒网瘾学校」被虐至死),集中地查了一下家长和学校经营者的情况,有这么几个特点:
家长多为六七十年代生人,孩子多为九零后,少部分89和88。
院方同家长一样,多为六七十年代生人,主要成分是退役军人。
对于成瘾,院方毫无标准,家长则是以“我觉得不太好”、“看着不舒服”、“怎么天天在这上头”等主观评价为标准。
家长多为工薪阶层,夫妻二人皆有工作,没有保姆,极端案例是父母离异,父亲两三个月回一趟家。
院方扎堆我国中南部,集中点有川、湘、粤。
根据以上资料,可知:
此类训练营多为对网络和新兴事物抱有高度戒心和不信任感的人开设,开设人虽有相关执教许可,但所请教官多为退伍军人,以学校所述一个学生配备三个所谓老师的状态,答主个人对这些老师的执教资格抱以高度怀疑,而任何一个修习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人,对这种环境的耐受度都应该极其有限,某种程度上,答主不认为这里有正经的老师。
会将孩子送入此类训练营的人,首先由于工作等客观原因与孩子交流不够,其次由于不屑于或不乐于了解等主观原因不懂孩子为什么会喜欢上网/看动画/看电视/其它,第三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没有时间/没有方法去解决孩子的这些问题,所以求助于看似很靠谱并且有教育局证书的培训学校。
讽刺的是,这些学校都有学校官网,并且支持网上报名。
答主其实很能理解家长和学校。
觉得自己被社会抛弃,觉得自己和孩子代沟巨大,觉得自己与亲子无法理解,被巨大的恐惧淹没,从而认为自己的孩子有问题。
但是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这些人和正常的,有责任心的,合格的父母有巨大的区别。
答主当年想要成为一只艺术狗的时候,答主爹切换了整整一个月的暴躁模式,每天都在家里踱步子,再加上千八百里之外好几年没见从来不熟长啥样都不记得的亲戚煽风点火“把她申请表改了!”“别让她读!”的看热闹不嫌事大叽叽喳喳,答主爹已经要崩溃了——他每天还得去上班,那时候公司效益还不好,家里房贷尚在,压力可想而知。
答主爹接下来干的事情是什么呢?
他蹲在电脑前一个周末,查找一切关于艺术这一行能干嘛前途如何的信息,各大门户的艺术板块被他翻遍了,又打电话询问他故友中和艺术沾边的人(虽然人家是建筑师)详细情况,再和我的老师和班主任沟通,答主本人也着急,在学校电脑课的时候破解教学系统学生端,上网上QQ请答主的初中班主任——好人,三观正口才佳——为亲爹做思想工作,最后答主爹终于还是尊重了答主的选择,此后唯一忧心的就是他和答主娘对本行业毫不了解并且也没有熟人,所以没法帮到答主,为此念叨到如今答主快要毕业……
有些父母,在和孩子有分歧的时候,会去接近孩子的世界,另一些,把孩子扯进自己的世界。
如果我们不是处于这个操蛋的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这两者只是态度问题,答主本人无从置喙。
但是,可怕的就是但是,2015年和1995年的差距是天翻地覆的,和1985年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世界,父母的世界观定格于从前,而孩子接触的世界是现在,将要面对的是未来,在这种情况下,一切让孩子与社会做切割,并且致力于将其拖离新时代设备——网络、电脑、手机、电子设备等,并且其原因和根据,只是因为父母“觉得不好,让人不舒服”而不是专业科学的评测结果——的行为,都无异于毁人不倦。
在答主看来,有些家长的确是应对工作都精疲力竭了,无力于对孩子细腻心思的关心,答主理解这种心态下出于某种懒惰将孩子送进培训学校或训练营的家长,虽然他们事实上也是有错的,答主最不能理解的,就是那些只是因为觉得“不舒服”,认为“不正常”,在这之后甚至不咨询专业的心理师,反而听从“熟人”、“亲戚”、“网络上的老师”的所谓“指点”将孩子送进自己都没进去看过的一个所谓“励志训练营”,这得是多不负责任的人?
说实话,有需求才有市场,有这种不负责任的家长,才会有迎合他们的“学校”,有这些怠惰的“药到病除”的期待,才有那么多可怜的,无辜丧命的,被毁掉的年轻人生。
希望这种悲剧再不要上演。
诸君共勉。
原文: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205341/answer/4103638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