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人 , 想要的“亲密关系” , 与皮囊和繁衍无关 , 除了陪伴和慰藉 , 还需要的是能够相互鼓励让彼此不断成长 , 不断塑造。






这是处在月晕期的典型案例。坠入情网,让人满心欢喜。不管是否会被热情的火焰灼伤,我们心甘情愿为爱盲目,被爱吞噬,享受那种一见倾心的“真爱般”的心动感觉。似乎生命因此而绽放,仿佛没有痛快地爱一场就不算活着。与这般势不可挡的热情相比,做“第三者”算什么?
而书中告诉我们,人们恋爱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自己以为”的那回事。
珍·尼尔森博士在有关孩童正面管教的著作中指出,孩童的两大基本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而这两项需求来自相同的根源,就是人类共同的对“爱与被爱”的需求。尤其是“归属感”,当我们还很幼小,需要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时,我们就在努力寻求“归属感”。我们发现,想要被爱,受到父母的关注,最好的办法就是证明自己具有特殊的价值。他们必须用显而易见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于是“要变得特别”的欲望由此诞生。
这正是激发我们浪漫情怀的主因。一个人满怀热情,排除万难,只为了和另一个人心灵相惜,是多么美好的事!我自己也体验过这种心里小鹿乱撞的兴奋感,而且会乐观地展望未来。
然而在内心深处,这种美好感觉的真正原因,是我意识到需求即将得到满足,“我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特别的人”。而且面前的这个人即将满足我需求归属感的欲望。
一旦这种期望产生,却会通向幻灭期。

小艾,32岁,招聘经理。结婚2年,先生是个帅气的IT男。刚开始恋爱时,两人门当户对,两小无猜。双方父母都中意,于是很快就喜结连理。可是没多久,小艾却爱上了另一个人,她不知道怎么选择,陷入两难境地。她说先生心智不成熟,结婚了还是像个小男孩,太幼稚, “妈宝”又没有主见,不懂得疼人……总之,当初各种的“好”,现在全成了弱点。她感到特别失望、愤恨。
而这些都是因为期望造成的。很明显,小艾的丈夫没有满足小艾被疼爱被照顾的需求。

期望的目的是让需求得到满足。但与此同时,必然会发生两件事:第一,我们感到内心缺乏爱(如果我们需要某样东西,一定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第二,如果没有某个人(例如父母)来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没有足够的爱。
我要求别人来爱我,其实是否认自己心中有足够的爱。即使我的伴侣向我保证“我是被爱着的,我很可爱”,而我内心却有一个更强大的声音说:我并不可爱!我的头脑不会意识到这一点,只会将目光投注在与我朝夕相处的伴侣身上,找出各种证据证明对方不够爱自己,并且试图想要改变对方,希望让伴侣变得更好。而这场寻觅真爱的行动注定会以失败告终!
而这个时候,各种沟通、争吵已经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了,你会感觉到自己的婚姻步入了死胡同,就好像 “围城”一般。你疲惫不堪,觉得自己再也支持不下去了。在幻灭期的最后阶段,有部分人选择放弃这段关系,有部分人选择继续忍受整日的吵吵闹闹。
但还会有一部分人,选择回到自己内在,去看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从“责备对方”转向“审视自己”。于是就来到了内省期。这个阶段也是最煎熬最痛苦的。因为你已经没有退路,只能面对自己。
于是你会发现你给自己铸造了一座“受害者监牢”,你的伴侣和你,也许还有第三个人,各自扮演着“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的角色。有时候还会互换角色演出,也有可能一人饰两角。但不管是哪一种角色,对这场关系的改善都是于事无补。
亲爱的朋友,我要告诉你,“内省”期是黎明前的黑暗,这是有着巨大转机的时刻!“围城”给了自我疗愈和成长的契机!你必须学会跳出问题的框架,像个勇士一样穿越“监牢”的墙壁,让自己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