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里所说的文学经典不是文学史意义上的经典,而读者接受层面的经典。
有些文学作品流传了好多年。
有人说是经典。
有人觉得名不副实。
我猜,对大多数读者来说,读了有共鸣的书,有强烈共鸣的书,就是自己心目中的经典。
流传至今的所谓文学名著,大概就是引起很多人强烈共鸣的文学。
但共鸣是件容易的事吗?
显然不是。
有些经典名著,我们读起来可能觉得,这写的什么鬼啊,这也能算名著?
还有另一种情况,当我们看到别人对我们心目中的经典不以为然时,我们也会很不爽——你们居然不喜欢这本书,太可怜了。
这不是我们的错,也不是别人的错,更不是书的错。
人与人之间有太多隔阂,不是那么好理解的。
甚至我们自己,我们也无法完全理解自己。
因为人是多元的、多变的。
作家也只是一个个体,他没办法和所有人互相理解,没有办法写出让所有人产生共鸣的书。
我常常对某本书,某个书中人物,某种情节,某段描写感到无法理解。
可当我在生活中经历了某些事后,回过头再看。
这才豁然开朗。
只能感叹,不愧是经典。
有些书的文学世界,我们无法进入,可能只是我们少了某些经历。
文学可以进行技术层面的分析,这是没问题,我也喜欢做这种事。
但不得不承认,文学有时候更需要脑补。
有时候,一本好书,实际上是你脑补出来的。在别人眼里可能就是垃圾。
反之一样。
有的作品,会放出很多钩子,来抓住人心,抓住的人越多,抓得越牢,人们就越原意相信它是好作品,是经典作品。
有的作品能抓住很多人,有的作品只能抓住少数人。
能抓住我的,未必抓得住你。
没抓住你的作品,你可以当它是垃圾。
但对不要试图拔出我心中的钩子。
你可以从各种层面分析一部经典的缺陷,也可以从各种层面分析一部垃圾的闪光处。
毕竟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作品。
毕竟还有变废为宝这么一说。
只是不要仅仅因为作品的钩子没有临幸你,就到处宣扬此作是垃圾,看此作品的是白痴。
这些想法藏在你心里好吗,不要说出来。
这是基本的礼仪。
很多人都懂。
很多人做不到。
请相信,有些作品能够经久不衰,不是没理由的。它的钩子抓住了足够多的人心,抓得很深,若是拽出,鲜血淋漓。
怎么放出钩子,怎么抓得牢,很多时候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越是看起来没有技巧的文学,很可能充满了技巧,甚至作者自己也未察觉,完全是靠一种天赋在写作。
有些作品,技术上下得功夫过于明显,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但钩子不一定抓得牢,一碰就掉了。
但视觉冲击也是一种享受,别看不起这类作品。
有的作品抓人心,有的作品抓眼球,有的二者兼顾。走的路线不一样罢了。
有些人觉得写作技法、文学形式不重要,内容才是核心。
试问没有好形式,如何表现好内容?
文学需要脑补,但又别太高估读者的脑补能力。
有几个读者能从你的糟糕形式后,脑补出你优质内容。
况且形式何尝不是内容。
无论读书还是写作,最好把作品的说什么和怎么说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
现在还有一种“副文本”的观点,即把书的标题、序言、后记、装帧、封面设计等等看似与正文内容关系不大的部分,当作文本的一个整体来看待。
我有一本书,封面设计极丑,字体过小,印刷质量差,油墨有股异味,叫我如何读得下去。看来“副文本”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副文本”都如此了。
文本内的形式何其重要更是自不待言。
但有些人觉得他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法,却写不出好作品,便开始搞内容崇拜,说内容一定高于形式。
其实也许只是你的形式不适合你的内容而已,别纠结谁高谁低了,灵魂和躯体咱都重视,好吗?
网友评论